近期,“天降三把刀”“伸腿绊高铁”“抢夺方向盘”“遛狗不拴绳”等等不文明现象屡见报端,舆论予以强烈关注。不文明行为再小,也是暴露了我们一些社会成员的公民素质“欠费”;不文明现象再微,个案的频繁发生也会影响国家形象。国人素质怎么了?这样的追问映射了人们关于不文明行为的焦虑与沉思。
从媒体的报道可以看出,不文明行为轻则招来一片骂声,重则会将他人生命置于高度危险的境地。贵阳市南明区袁女士被10岁男童高空抛下的灭火器砸中头部,不治身亡;乘客易某因汽车停靠点问题与司机发生争执,不仅拉拽司机的手臂,还抢夺汽车方向盘,依法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一位留美博士发现自己上错了列车,在列车已经启动的情况下竟任性拉下紧急制动阀,被依法处以1000元的罚款……代价惨痛,教训深刻。为什么这些社会成员视法为无物,甚至明知故犯?中国人素质真这么差吗?
事实上,出现各种不文明现象,并非中国特有。不管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皆有经济发展而文明程度尚未同步提高的阶段。1948年日本出台《轻犯罪法》将“勿以恶小而为之”写得明明白白。然而,上世纪80年代,富起来的日本人在走出国门时也产生过“观光摩擦”,大声喧哗、不守秩序,以至于日本媒体写社论提示国民,“尊重对方国家风俗、习惯、礼仪”。今天,备受称赞的日本公共文明恰恰证明,一个社会的文明素养,既有其历史演进的过程, 也是持续管理的结果。
如今的中国,物质文明不断提升,人们希望构建与之相适应、与大国身份相匹配的精神文明。中国深度融入世界、拥抱世界,人们希望向世人更多展示中国的好,更多传播中国的文明,更多赢得世界对中国了解、尊重与认同。一旦一些国人的言行与此良愿相悖,人们便难免心焦上火、义愤填膺。
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种“义愤”的存在,构成了健康社会的免疫力,形成了社会向上向善的道德土壤。如果对那些陋习漠然视之,甚至以耻为荣,那才是真正堪忧的。
犹记得,一位警察在给违规车辆开罚单时,一个6岁的孩子这样对警察说:“我爸该罚,喊他停在停车库他不听,到处乱停车。”看到这样的小孩,人们心里就释然了——中华5000年文明、礼仪之邦的风范依然鲜明,这种文化的血脉一直在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从老人摔倒扶不扶到众人合力抬车救人,从高铁上孩子吵闹影响他人到防止孩子断奶惊扰邻居主动送西瓜,从偷盗救人者手机到13岁少年因体力不支却为只救出一人遗憾,人们心中的文明因子正在裂变聚合,逐渐形成既传统又现代的新文明风范。
这是我们看待国人素质的镜鉴。知耻明礼,才是我们这个社会文明状况的基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