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宣传部追求网
SITE SEARCH
 
 首页  理论学习  部门动态  媒体川大  文化视点  时事要闻  川大论坛  公告通知  图片川大 
今天是:
理论学习
思想理论教育研究
 领导讲话 
 学习安排 
 形势政策 
 党风廉政 
 社会热点关注 
 思想理论教育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题 
 

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实证调查研究

时间:2019年04月26日 14:50   阅读:次   作者:耿亚军 李亚星 曾素君    来源:    责编:赵淑亮

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成效实证调查研究

 


耿亚军 李亚星 曾素君

 

【摘要】提高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认真分析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有效掌握到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民族高校实际,围绕“五个认同”,采取多种举措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实效性

【作者简介】耿亚军西南民族大学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创新研究;李亚星西南民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新媒体应用研究;曾素君西南民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想政治理论研究。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民族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民族高校长期坚持的光荣传统和历史基因。和其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比,民族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一定特殊性,新形势下又出现了诸多新情况、新特点。本文通过实证调研的社会学方法,深入探讨研究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找出问题与不足,实施有效的教育措施和方法,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实现不断增强民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一、实证调研基本情况

本次实证调研以西南民族大学56个民族大学生为被试,根据已有理论和研究成果,结合工作实际,编制《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问卷》和综合访谈提纲,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国家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等方面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根据问卷统计结果,分重点进行了综合性访问或座谈。

此次实证调查研究,以社会分层抽样法选取各族大学生为被试,尽可能全面考虑地域、家庭、性别、民族、年级、教育等变量的平衡,使研究具有一定代表性。调研问卷共发放1200份,回收问卷1096份,有效统计问卷1000份。

在统计分析中,运用了最新的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即“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对问卷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二、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实证状况

面对全球化、网络化的深刻影响,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从调查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到,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总体状况较好,主流发展态势积极向上,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水平稳步提升。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能够与党和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国家认同感、政治认同感、法律道德认同感、文化认同感普遍较高。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国家情感和认同,直接关系国家的发展前途。在实证研究中,被试者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如关于国家主权、国家荣誉等问题。他们对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信心十足,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和支持程度呈大幅上升或者有较大上升的被试人数达到829人,肯定回答占到829%。在相关访谈中,调研组也深刻体会到,学生们对国家强烈认同,积极为国家发展点赞,对国家未来充满信心。

调查结果总体显示,被试者中认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较好,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总体评价较高。被试者中,有93%的学生认为学校对思想政治工作整体上是“非常重视”和“重视”;87%的学生认为学校现有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对思政工作具有“积极促进”和“相互适应”的影响;84%的学生认为学校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程度深刻准确;87%的学生认为学校思政工作实效“卓有成效”及“成效较好”。针对“学校全员育人现状”等调查,均有逾8成被试者表示满意,认为“卓有成效”和“成效较好”。

根据调研数据对思想价值引领、课堂主渠道发挥、教材选用、校园文化建设、教师思政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方面进行了实效分析。调查显示,95%被试者高度赞同“五个认同”。超过8成的被试者认为学校开展“我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教育工作“成效较好”“卓有成效”。86%的学生认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成效较好”“卓有成效”。

85%的被试者表示,学校课堂主渠道在思想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发挥较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的构建方面比较完备。94%的被试者认为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或比较丰富,84%的被试者对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宣传教育成效比较满意。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融合、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中,超过8成的师生表示成效很好。

85%的被试者认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完备,学校对学生的学业帮扶、就业指导、心理疏导和经济资助育人实效成效较好,教师思政工作成效较好。

可以说,通过民族教育战线的不懈努力,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可喜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如何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如何使他们更加坚定信仰,保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如何教育引导他们坚守诚信,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团结协作观念、提升心理素质等等。这些都是客观面临且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当前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从国际形势看,世界正处于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之中。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其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影响不断增强。世界范围内特别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之间、国与国之间围绕价值观的争夺与较量日益突出。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利益摩擦、舆论斗争更加激烈,极端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思潮盛行,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日益加剧。

二是从国内形势看,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我国经济在保持长期向好势头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各种风险隐患交汇的挑战,协调利益关系、凝聚思想共识,化解社会矛盾、理顺不良情绪,维护社会稳定、形成良好风尚的任务非常艰巨。

三是从民族工作形势看,民族工作面临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

四是从高校整体情况看,当前我国高校总体形势向好,主流思想舆论占据强势,广大师生精神面貌昂扬向上。但受诸多因素影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并不平静,西方敌对势力对高校渗透依然存在。互联网环境下,各种思想舆论在网上相互交织,进而影响到现实生活,引发师生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民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系数增加。

四、以“五个认同”为引领,提高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新形势下不断提升民族高校师生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探索和开拓民族高校立德树人之路,是民族高校所面临的重大历史性课题,应重点从以下方面着力:

1.抓住教师队伍建设切入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广大教师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是新时代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遵循。民族高校教师既肩负着一般高校教师承担的教书育人神圣使命,又承担着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教育职责,民族高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应着眼“五个认同”教育,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大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引导教师将“五个认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并辐射到广大民族地区人才培养中。

2.抢占课堂教学制高点。民族高校必须坚持把“五个认同”教育融入民族高校发展战略,融入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抢占“五个认同”教育制高点,使课堂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战场、学生成长成才的高平台。民族高校要把“五个认同”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探索既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又符合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规律,既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又适应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注意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重视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提高《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授课质量,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党史国情教育,推动《形势与政策》课课程改革,逐步建立课堂教学、专题报告(讲座)、网络教育、实践教学四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力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进一步健全教学督导制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化课堂教学过程管理,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3.找准民族团结教育着力点。“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始终高举民族团结旗帜,坚持和发扬各民族心连心、手牵手的好传统,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精心做好民族工作。”民族团结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五个认同”教育的重要载体,有利于促进各族师生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民族高校要开展符合自身实际和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品牌项目,推动民族团结教育落地生根。坚持以生为本,突出人文关怀,开辟“新生绿色通道”,在奖助贷方面对经济困难学生给予倾斜;采取分层教学,强化对学业困难少数民族学生的精准帮扶,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生涯规划指导、心理健康危机干预,切实让他们感受到民族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4.深化文化育人立足点。民族高校作为我国民族多元文化聚集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是必须坚守的文化传统。民族高校应把“五个认同”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中,让校园文化成为“五个认同”教育实践养成的重要平台和强大“磁场”。一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富矿”优势,立足“民”字号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形成特有品牌。三是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结合民族学校办学历史、文化传统、治学理念,着力打造品牌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为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一流民族大学凝聚强大正能量。四是不断加强新媒体舆论引导能力,抓好网络文化育人。大力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打造校园新媒体矩阵,建立全媒体工作格局,创作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强化互联网思维,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建设,创建网上党建园地、微学工等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集群;夯实新媒体联盟基础,利用微博、微信、QQ公众号等媒体,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配齐建强网络舆情监控力量,及时应对处置校园网络舆情。

参考文献:

耿亚军:《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调查与思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关闭

 
Copyright © 2011 xcb.sc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四川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