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共产党宣言》研究的
五个重心及四点展望
纪志耿 祝林林
【摘要】《共产党宣言》作为共产党人首个全面完整的纲领,一直都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围绕《共产党宣言》的传播历程、文本精神、核心思想、当代价值等主要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和研究,并取得了五个方面的丰硕学术成果。但作为一部内容丰富、思想常青的经典文献,现有的研究成果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时代价值等方面还有待创新和深化。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加强它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比较研究、深化其七篇序言的研究、加强它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系研究以及深度挖掘其时代价值。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五个重点四点展望
【作者简介】纪志耿四川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祝林林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一直都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重要文献。通过回顾和梳理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宣言》的研究,可以发现研究成果不仅有对《宣言》的传播历史考究,还有对其核心思想辨析以及多角度的解读。厘清当前对《宣言》的研究现状与未来的研究理路,有助于更加明确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关于《宣言》创作历史与传播历程的研究进展
以前对《宣言》的创作历史和传播历程研究主要集中在出版时间的考证、在中国的翻译历程研究、中译版本的考证、部分关键词句译文的研究以及传播原因的研究。[1]近年来,学术界不仅对《宣言》的汉译版本的考究,而且在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对《宣言》的发展、传播的载体、传播的成果等方面展开了探讨与研究。
其一,《宣言》写作过程研究。《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部文献,它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它之前有两篇重要的文献为其奠定了基础,即恩格斯撰写的《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以下简称《信条》)和《共产主义原理》(以下简称《原理》),尤其是后者对《宣言》撰写影响极大。这样的创作历史给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留下了可以深入钻研的余地,即“马克思恩格斯关系问题”的探讨。他们认为《宣言》和《原理》之间是“对立”的,这就是目前学术界统称为的“《宣言》—《原理》问题”。李锐对此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他首先分析“《宣言》—《原理》问题”是什么,他指出李希特·海姆在比较了《宣言》和《原理》之后,认为两者存在多项“对立”,例如马克思恩格斯对生产力的观点以及对人的研究等方面;与此同时李锐还指出“《宣言》—《原理》问题”不仅包含“对立”问题,还面临“抄袭”的诘难,提出这一观点的是卡佛,卡佛认为《宣言》和《原理》之间的继承性与相似性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合作关系”的证据,恰巧是《宣言》抄袭《原理》的有力证据。李锐通过对两种观点的比较与分析,指出无论是以李希特·海姆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提出的“对立问题”还是以卡佛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提出的“抄袭说”都没看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都没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宣言》和《原理》的关系。[2]许文星通过比较《宣言》与两份草稿的结构、用词以及内容,更加明确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一致性。[3]
其二,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对《宣言》的完善情况研究。1848年发表的《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为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制定的纲领,蕴含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实现绝大多数人利益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和归宿;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消灭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前提;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的统治是建立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4]等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些理论并不是固步自封的,而是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对其发展主要体现在七篇序言、后面的书信与文章以及马克思写的《法国工人党纲领导言》等著作中。陶文昭通过对《宣言》的七篇序言以及马克思恩格斯涉及其内容的大约30篇文章和96封书信的研究,指出这些文献进一步阐释了《宣言》的基本思想和核心价值,并以此为政治准绳,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和回击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思潮。[5]在《宣言》经受30多年的历史实践检验的基础上,马克思在1880年写下了又一极为重要的共产主义历史文献—《法国工人党纲领导言》。常卫国通过对该文献的研究,指出“法国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根据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历史任务所撰写的“共产党宣言”,尽管在某些表述上二者有一些差别,但它与《宣言》所涉及的范围都是共产主义理论的最基本问题,可以称其为《宣言》的浓缩版。[6]
其三,《宣言》的传播情况与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研究。《宣言》的传播总是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息息相关,可以说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消涨决定了其传播的命运。由于1848年欧洲革命的广泛性,《宣言》一问世,就受到1848年欧洲革命中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欢迎。《宣言》仅在1848年就被翻译成了法文、波兰文、意大利文、丹麦文、佛来米文以及瑞士文。欧洲革命失败后,欧洲工人运动也进入了低潮。刘坤远列举了1851年1月8日恩格斯给马克思写信征求其在英国曼切斯特宪章派的革命派中宣传《宣言》的意见以及1851年6月马克思请美国的工人活动家魏德迈将刊登在1850年宪章派杂志《红色共和党人》上的《宣言》英译文在美国出版的愿望未能实现两个案例,证明其传播命运的多舛。19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国际工人运动出现了新的高涨,《宣言》的传播范围随之扩大。1871年到1872年《宣言》穿越大洋在美国传播,1871年德文版的《宣言》在纽约被翻译成英文,并在《伍德赫尔和克拉夫林》上发表,随后有人根据这个英文版的《宣言》再次把它译成法文于1872年在纽约的《社会主义者报》上刊载。在这期间,《宣言》被翻译成多个语言出版,其德文第二版和第三版顺利出版以及俄文版出版等。[7]无论是《宣言》在西方的传播还是在东方的传播,其传播的广泛性都与无产阶级工人运动的消涨紧密相关。
其四,《宣言》在中国的传播研究。中国作为东方最先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之一,《宣言》在中国的传播历史较久且成果显著。19世纪末20世纪初,《宣言》开始在中国传播,相关著作颇多。但在近年来,学术界慢慢打破以《宣言》作者和《宣言》文本为中心的研究范式,尤其是刘招成从读者对《宣言》的接受角度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建党前中国人对《宣言》的接受过程、接受特点以及接受原因。该学者指出由于清末民初国内特定的社会环境、传播者不同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以及接受者自身不同的经历与知识背景,使得建党前中国人对《宣言》的接受,大致与中国革命紧紧相关;其内容主要集中在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等观点上;阅读文本主要是通过多种外文辗转而得;接受的主体主要是广大青年知识分子。[8]《宣言》在中国的传播不仅开了花,而且还结了果,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宣言》。高放指出这份《中国共产党宣言》历史意义:第一次亮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名称;第一次把《宣言》的核心思想和列宁主义的核心思想结合在一起,并以简明的概括和表述呈现在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前;提高了早期共产党员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水平与理论素养;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9]
其五,《宣言》汉译版本的相关研究。中国共产党人学习和宣传《宣言》并不是直接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写的德文版本为蓝本,因此学术界对于《宣言》中译本的版本存在一些争议,这也成了学术界研究《宣言》在中国传播的重要话题之一。陈红娟通过厘清译本源流以及译本之间的内在关系,综合考虑译者、蓝本以及内容变更幅度等参考因素,指出当前可考证的《宣言》汉译本,一共有12个,包括建国前的陈望道译本、华岗译本、成仿吾和徐冰译本、陈瘦石译本、博古译本、乔冠华译本以及莫斯科译本,建国后的4个版本的中央编译局译本“系统”和1978年成仿吾译本。[10]然而佟景洋通过对相关史料的考究,认为新中国成立前《宣言》中译本的完整版本共有六个,分别为1920年8月由位于上海的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的陈望道翻译的版本、1930年由位于上海的华兴书局出版的华岗翻译的版本、1938年8月由延安解放社出版的成仿吾和徐冰两人共同翻译的版本、1943年8月由延安解放社出版的博古翻译的版本、1943年9月由上海印刷馆出版的陈瘦石翻译的版本、1948年由苏联外国文书籍出版局出版的谢唯真等人翻译的版本;与此同时该学者指出建国后《宣言》的汉译本主要有以下几个版本:1949年9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根据莫斯科译本重印的版本、1958年8月由中共中央编译局校对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单行本、197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成仿吾第三次修订的版本、1997年8月人民出版社根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版第1卷中的《宣言》的新译文出版的版本、1998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纪念版和珍藏版、2014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单行本,以及1954年7月由时代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俄华对照本、1958年11月由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拼音注音本等。[11]
其六,《宣言》汉译本的专题性研究。近十年来,对《宣言》某一具体译本的专题研究仍然是学术界研究的主要话题之一,其中对陈望道和博古翻译的《宣言》专题研究较多。目前学术界对陈望道翻译的《宣言》研究主要集中在初版时间考证、版本源流、底本甄别等三个方面。陈红娟针对学术界对译本首次出版的具体时间争议,即“四月说”、“九月说”以及“八月说”。该学者通过对共产国际相关资料的考证,尤其是对维经斯基的书信考究,证明陈望道《宣言》全译本第一次出版的时间应为1920年8月以后,但应在8月17日之前;陈红娟通过对相关史料的考证指出新中国成立前,陈望道译本在全国共有17种版本,包括非伪装版本12种和伪装版本5种;关于陈望道翻译《宣言》的底本,学术界现有英译本、日译本以及俄译本三种观点,陈红娟通过对陈望道翻译本的产生过程、陈望道本人的回忆以及与日译本的词汇对比,指出陈望道译本主要底本是1906年辛德秋水、堺利彦合译的日译本。[12]对博古译本的研究算是学术界较为新的视角,可以说是处于起步阶段。张远航通过大量的史料和文本分析,阐明了其产生的历史语境、确证了其翻译底本为俄文版、考证了其出版数量大约为622500册以及确立了其为新中国成立前发行规模最大和传播范围最广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译本。[13]
其七,《宣言》关键词、句的译介研究。近十年以来,《宣言》的研究继承了新世纪以来的具体化、精细化研究范式,对其中的重要术语和关键词句的中译文变迁展开了研究。陈红娟在梳理了《宣言》中“绅士”、“绅士阀”、“Gespenst”、“nation”等重要术语的翻译变迁以及回顾了学术界对《宣言》中“消灭私有制”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两个重要译句的讨论之后。[14]该学者从概念史的角度考察了“阶级”概念在汉译本中变迁(1900—1920)。在这一变迁的过程中,“阶级”在《宣言》汉译本经历了次数逐渐增加和多元的表达;“阶级”这一概念经历了从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的语义旅行,在中国文化和实际的融合中获得了中国化的语义;“阶级”这一概念的社会功能发生了由服务等级协作的封建礼制向社会分化的嬗变。[15]有学者还对《宣言》首句中译文的演变展开了研究,徐洋通过对相关史料的研究发现,《宣言》首句中译文百余年来经历了以下的演变:1908年民鸣本译为“欧洲诸国。有异物流行于其间。即共产主义是也。”,1920年陈望道本译为“有一个怪物,在欧洲徘徊着,这怪物就是共产主义。”,1930年华岗本译为“有一个怪物正在欧洲徘徊着—这怪物就是共产主义”,1938年成仿吾、徐冰本译为“一个巨影在欧罗巴踯躅着—共产主义底巨影。”,1943年博古本译为“一个幽灵在欧罗巴踯躅着—共产主义底幽灵。”,1945年陈瘦石本译为“一个精灵正在欧洲作祟—共产主义的精灵。”,1947年乔冠华校成仿吾、徐冰本译为“一个巨影在欧罗巴踯躅着—共产主义底巨影。”1949年莫斯科《宣言》百周年纪念本译为“一个怪影在欧洲游荡着—共产主义底怪影”,这种中译文一直延续到1964年,中央编译局校订、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单行本译为“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这种中译文一直延续到1995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译为“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16]
二、关于《宣言》核心思想的研究进展
其一,《宣言》核心思想的辨析。《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其内容极其丰富、深刻。但关于其核心思想,国内理论界尚未达成一致意见。郝贵生并不认同当前理论界对它的核心思想归结为以下五种:阶级斗争思想、“两个必然”思想、“消灭私有制”和“两个决裂”思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以及“全球化”思想。他通过对其基本观点的分析和本身章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的剖析,指出把“全球化”思想归结为其核心思想是错误的,而把“一个消灭,两个决裂”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思想归结为它的核心思想是正确的。[17]高放通过引用恩格斯在1888年为《宣言》写的英文版序言的经典论述和本身第二章结尾的经典名句,以及恩格斯晚年的答意大利记者的经典话语,论证了《宣言》的核心思想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而“一个消灭”和“两个决裂”是实现人自由发展的步骤和手段之一。[18]
其二,对“消灭私有制”的探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的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章节中指出,“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一句话:消灭私有制。”[19]这一论断给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思想烙印,但是现实我国经济发展是存在私营经济的,这给中国人民和部分共产党人带来了困惑。如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这一著名论断,有学者做出相关的探究。耿步健认为,“消灭私有制”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而不是要消灭一切形式的私有制;私有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且相对不足的必然产物,因此消灭私有制要以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为条件;消灭私有制不是要剥夺公民个人的私有合法财产,而是要使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受到法律的保护。[20]董德刚从宏观的历史大尺度角度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角度论证了这个论断的正确性,同时该学者也指出,消灭私有制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之上,并且消灭私有制也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抛弃和替换。[21]
三、关于《宣言》多维内容的研究进展
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的《宣言》,至今仍然是国内理论界关注的重点话题之一。近十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宣言》的研究呈现出多角度的解读,涌现出了众多学术成果,这些学术成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类发展方向等方面。
其一,对《宣言》中的全球化思想研究。尽管《宣言》中没有直接提及“全球化”,但其中却蕴含着丰富的全球化思想。近十年来,部分学者通过对《宣言》文本研读,把它的全球化思想呈现在读者面前。刘明华通过对《宣言》通观式的细读,发现不仅《宣言》的文字中蕴含着全球化思想,而且这种全球化思想还内含于它的整体框架和宏观脉络。该学者指出其绪言的行文逻辑以及在选择书写其背景和目的的语言上,都闪烁着全球化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发展历程、无产阶级通过联合达到自己的目的、共产党人对其他党派的态度,也都闪烁着全球化思想;结语的口号更是全球化思想的体现;七篇序言中描写《宣言》的全球传播、资本主义全球的扩张以及社会主义全球的发展都蕴藏着全球化思想。[22]刘明华还专门研究了它社会主义全球性思想,具体包括工人阶级自身的全球性、社会主义运动的全球性以及共产党人的目的与策略的全球性三个方面。[23]张雷在他的《〈共产党宣言〉与当代社会主义全球化》一文中,表达了与刘明华相似的观点。[24]吴国清详细研究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的经济全球化的成因、推动力和过程以及发展趋势等精辟论述,并指出其基础和条件是地理大发现、其动力是大工业的发展、世界市场为其提供了空间,还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连锁反应及其实质作用等。[25]
其二,对《宣言》中的经济思想研究。发表于1848年的《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产阶级社会经济发展所导致的结果和马克思政治经济研究的总结性成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经济思想。近十年来,不少学者对其经济思想进行了研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张旭通过对《宣言》论述体系和马克思一贯分析思路的梳理,指出《宣言》中的所有制思想的核心观点是所有制的形成或者选择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所有制形式的变动是不断否定自身的结果,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思想是要建立劳动者的劳动力所有制。[26]王辉龙详细研究了《宣言》中的经济学思想,该学者首先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资本运动—剩余价值—资本与劳动的矛盾运动”;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思想,并指出马克思对其剖析的视角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矛盾;经济全球化思想;创新思想和城市化思想等。[27]张峰研究了《宣言》中的资本逻辑,该学者指出资本逻辑就是资本无止境地增殖的逻辑;同时他还分析了资本逻辑还促进了城市化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导致了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劳动对资本和机器的依赖、社会收入差距的扩大、社会道德的堕落、经济危机的爆发。[28]
其三,对《宣言》中的党建思想研究。《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纲领性文件,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党建思想。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跳出仅仅从功能性的视角分析政党,第一次揭示了政党本质,强调政党就是阶级利益的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建立工人阶级政党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和最终目标;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政党要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不仅需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掌握国家政权,还需要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29]于安龙详细探析了它的政党纯洁性思想,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思想纯洁性;制定明确政治纲领和实施灵活策略原则的政治纯洁性;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阶级性和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组织纯洁性;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作风纯洁性。[30]吴育林和李腾凯结合“四个全面”研究了它的“四个意识”,他们指出,抓好党建需要认真研读《宣言》中的“四个意识”,并实现“四个转变”:政治意识需要从激荡革命年代到凝聚建设的与时俱进;大局意识需要从阶级整体到国家整体的时代发展;核心意识需要从革命领导权到建设领导权的历史转化;看齐意识需要从人类解放到民族复兴的推陈出新。[31]
其四,对《宣言》中的现代化思想研究。现代化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所阐述的社会发展理论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化理论。高丽萍研究了其中的现代化思想,她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将现代资产阶级与封建社会相对立,并且资产阶级取代封建社会,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现代化的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运用辩证的方法审视了资本主义开创的现代化,这是合理性与非合理性的辩证相统一,其合理性体现在它与封建社会而言,不合理性体现它对生产关系和人的新的压迫。[32]刘国胜和向晶通过对《宣言》文本的研究,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实践的方式分析了现代化问题,并指出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具有“神奇”和“平庸”二重性,无产阶级是推动现代化发展的主体,现代化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共产主义。[33]刘家俊从“微观叙事”的视角分析和挖掘了其中蕴含的现代性的四个基本维度:资本逻辑、历史流变、矛盾裂变以及全球化;马克思分析现代性的逻辑起点是资本逻辑;由于生产的不断发展,使得现代社会不是固态的而是液态的;现代化是社会矛盾不断裂变的历史。[34]
其五,对《宣言》中的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文献,其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社会主义思想。近十年来,理论界对其社会主义思想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宣言》如何定义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本质论断两个方面。曾行伟指出,《宣言》阐明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应是“同等性”的原则、社会追求的核心价值是公平正义、公民的基本权利能够得到充分保障、全体人民是社会的真正主人、具有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35]黄明理和徐梓彦分析了《宣言》中的社会主义观,并指出“两个必然”和“消灭私有制”是《宣言》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36]
其六,对《宣言》中的人本思想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通过对资产阶级社会的运行制度分析,阐释了无产阶级如何实现自我的解放,其中蕴涵了丰富的人本思想。陈世珍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体现出的人文精神与无产阶级的革命主张和唯物史观密切相关的。[37]张深溪和张富文指出《宣言》中的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透过“阶级斗争”,关注人自身的发展,表明对人的终极关怀;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极大的关注工人的生活状况;再次,追求人类的最终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后,指出人成为自己的主人和自然界的主人是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发展的道路。[38]
其七,《宣言》中的其他研究。《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纲领性文献,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近十年来,国内学术界不仅对其中经济思想、全球化思想、现代化思想等展开了研究,而且还对它的战略性思维、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戴德铮和向德忠从它的思维框架和理论框架、主要内容、精神实质以及口号探讨了其中蕴涵的战略思维。[39]余华探讨了其中所阐释的法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以及社会教育思想、自由人联合体、民主观念对当前高校法制教育的启示。[40]齐冬红探讨了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教育应改变以往的阶级教育性质、发挥无产阶级在实践中的自我教育、以培育和发展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为教育目标。[41]黄明理和王莉探讨了其中的道德价值诉求:反对剥削的公平正义价值观、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道德价值观是反人性的、共产人的价值观是无产阶级利益至上、价值旨归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尊重人。[42]崔华前探讨了《宣言》中的社会公平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不公平的体现是无产阶级遭遇不公平待遇、农村从属于城市、殖民地处于不平等地位等;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是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源;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公平的目标;实现社会公平需要充分发挥无产阶级的作用、废除资本主义的所有制以及破除传统的观念。[43]杨军研究了《宣言》中的意识形态思想:现实的物质生产和生活决定意识形态的内容及变化、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具有欺骗性、无产阶级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无产阶级的思想是未来社会的统治思想。[44]
四、关于《宣言》时代价值的研究进展
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马克思和恩格斯撰写《宣言》所处的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它所揭示的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规律等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近十年来,不少学者深入研究了《宣言》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指导意义。谢杰指出,《宣言》是指引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下永葆初心、继续前进的灯塔,是新时代下进行伟大斗争的思想武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指南。[45]郭杰忠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人类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指出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在阐明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基础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全球化视野和开放性思维等。[46]陈学明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坚信马克思所揭示的历史发展规律和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补资本主义的课”;辩证看待资本对中国的发展和抵制“资本崇拜”;根据中国的实际生产力发展状况来消灭私有制;正确看待阶级斗争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47]高放通过回顾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160年历史,指出发挥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需要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48]陈朝汆指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需要不断从中汲取营养: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科技与市场的法术;积极融入全球化并推进全球化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发挥商品和城市资本、技术对农村发展的促进作用,坚持大城市化、小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三条腿”走路的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49]田春艳指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在宣传教育、沟通协调、解决民生等实践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50]任平认为要与时俱进的理解科学社会社会主义的原则;要防范和回击以“新帝国主义”方式出现的全球资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攻击,也要利用社会主义制度对国内的境外资本和民营资本加以宏观节制和政策引导;不断反思雇佣劳动者的阶级性质、结构与历史使命;加强全球无产者的联合;最关键是要在当代中国时代语境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1]
五、关于《宣言》七篇序言的研究进展
在《宣言》发表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时代的变化为其撰写了七篇序言。七篇从整体上交代了具体时代无产阶级发展的状况和《宣言》的传播状况,以及对《宣言》中部分措施和原则进行了完善,使其思想和原则更能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共产党宣言》从广义上来看,不仅包括了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撰写的《宣言》,还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为其撰写的七篇序言。近十年来,其的七篇序言也逐渐成为了理论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张国从序言同《宣言》的关系、七篇序言的内在关系以及七篇序言的具体内容三个方面对《宣言》的七篇序言进行了初步探究。首先,在序言同《宣言》的关系上,他指出了七篇序言在时间上均晚于《宣言》几十年;他通过把七篇序言作为一个整体性分析,指出序言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宣言》内容的补充和更加有利于理解《宣言》的正文思想。其次,他从七篇序言的篇幅长短、作者、写作地点、写作语言以及所属《宣言》一书的出版地等五个方面对七篇序言做了一个全面的比较和分析。最后,他从共产主义革命运动不断发展、《宣言》译本传播历史的回顾、资本主义的发展脉络、恩格斯谦虚谨慎的为人和治学精神、《宣言》的任务、科学评价《宣言》、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实现等11个具体方面对七篇序言进行了初步研究。[52]刘明华从三个维度探讨了七篇序言中的全球化思想:《宣言》在1872年之前和之后的不同文本及其在全球的传播、资本主义在全球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社会主义在全球的拓展。[53]刘芳考察了七篇序言的异同,该学者指出,尽管七篇序言的具体内容,在文字表述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但是他们有一以贯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七篇序言的异恰好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品质的体现。[54]袁小云通过对七篇序言的研读,指出他们的异同体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敢于坚持真理、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理论品格。[55]针对一些学者对1872年德文版序言的“过时”误解,王小艳考察了“过时”的科学含义。该学者指出,1872年德文版序言的“过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25年来工人阶级党组织发展、二月革命和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等客观依据,对革命措施的再认识以及对革命措施的丰富和发展;“过时”的使用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自我否定,更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过时,而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表现。[56]
六、关于加强新时代《宣言》研究的四点展望
通过对近十年来,国内对《宣言》研究的回顾和梳理,不难发现,国内学界对《宣言》进行了多维度立体式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总而言之,这些学术成果为进一步研究《宣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和《宣言》发表170周年,众多的社会科学期刊杂志开设了专栏,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专设与其相关的课题来推动其研究,足以说明《宣言》研究有强烈的历史意义、理论意义以及现实意义。通过对前人研究文献的回顾,可见,当前对《宣言》的研究方法有待创新、对其序言的研究有待加强、对其内容的研究也有待深化。今后对《宣言》的研究应不断创新研究方法,拓宽研究领域,深化其整体性、全面性以及时代性等三个方面的研究。
其一,要创新研究方法。通过对近十年来CSSCI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对《宣言》的研究多采用文本和史料分析的方法,其比较分析和实证研究有待提高,以丰富《宣言》的研究学术成果、增强其思想和原则的生命力、最终增加马克思主义的可信度。基于《宣言》文本本身和相关史料的研究是目前理论界研究《宣言》常用的两种方法,假如对其研究缺乏与其文献对比和用现有的发展事实加以论证,仅仅从《宣言》本身以及理论思维、抽象演绎对《宣言》加以研究,那么这种研究容易出现从本身到自身和思想到思想的空泛化的倾向。[57]因此,在对《宣言》的研究中,既要采用文本和史料研究方法深化对其研究,又要在比较和实证研究方法取得新的成果。首先,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宣言》进行研究。把《宣言》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进行对比,通过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的经典著作进行对比,能更进一步理解《宣言》中的思想和原则;通过与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经典著作进行对比,不仅能够深刻理解《宣言》的思想,而且能够灵活运用其原则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通过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文献的对比研究,更能进一步显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其次,加强对《宣言》的实证研究。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质,《宣言》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无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实践总结和思考。研究《宣言》也需要继续发扬马克思的实践性品质,通过对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证研究,来证明《宣言》思想的科学性和推动《宣言》的发展、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其二,要加强整体性研究。狭义上的《宣言》是指发表于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撰写的包括其绪言、资产者和无产者、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口号六个方面的内容,广义上的《宣言》还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为其写的七篇序言,即1872年德文版序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综观近十年的研究成果,对1848年发表的《宣言》研究颇多,对1872—1893年期间的七篇序言研究较少。七篇序言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结合时代背景为其撰写的序言,与《宣言》中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思想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强烈的时代性。近十年来,也有部分学者意识到七篇序言的重要性,对其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取得了相应的学术成果,但总体来说,目前对七篇序言的研究尚未成熟,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今后的研究中,不仅要做好对《宣言》本身的研究,还应加强对其七篇序言的研究,从而丰富《宣言》的学术研究成果。值得注意的是,对其七篇序言的研究中,应坚持整体与部分相统一;开拓研究视野、加强交叉学科的研究;加强史料和学理论证等方面。
其三,要加强对全面性研究。《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的重要文献,蕴含的思想极为丰富。近十年来,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围绕《宣言》的全球化思想、经济思想、党建思想、现代化思想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人本思想等展开,其全面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首先,加强对《宣言》中的城市化思想的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并没有直接提及城市化思想,但是透过其文字,发现,他们在《宣言》中指明了未来城市化发展的道路和方向。他们指出:“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58]在资本主义社会,农村的发展是服务于城市的发展,最终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也将随之消失。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农村屈服于城市”的批判,指出未来社会,农村与城市的发展是平等的。当今推进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需要汲取马克思主义的城市化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其次,加强对《宣言》中的妇女思想的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所阐明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这里的“人”包括每一个人。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妇女的地位十分低下。他们在《宣言》中强烈批判把资产阶级妇女作为单纯的生产工具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公妻制,他们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资产者是把自己的妻子看做单纯的生产工具的。”[59]以及“资产阶级的婚姻实际上是公妻制。”[60]实现妇女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废除现有的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这样,“从这种关系中产生的公妻制,即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卖淫,也就消失了。”[61]当前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妇女思想需要从其汲取思想营养。最后,加强对《宣言》中的组织建设思想研究。组织建设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和序言中所体现的重要思想之一。他们在《宣言》中指出:“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62]“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63]恩格斯在1890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当欧洲工人阶级又强大到足以对资产阶级政权发动另一次进攻的时候,产生了国际工人协会。它的目的是要把欧美整个战斗的工人阶级联合成一支大军。”[64]这些经典的论述,足以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组织建设的重视。当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要加强对其组织建设思想及时代价值研究。
其四,要加强时代性研究。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才能焕发出时代的生命力,《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性文献,其中蕴含的原则和思想只有与时代共呼吸才会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党的十九大指出,在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65]时代课题的实践中,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鼻祖性文件,其中蕴含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宣言》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比较研究,阐明后者的渊源与创新之处。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66]首先,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宣言》中思想的继承。例如,“四个全面”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从严治党都是对《宣言》中共产主义思想和党建思想的继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宣言》中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等。其次,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宣言》中思想的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其时代背景与《宣言》存在一定的差别,自然有对《宣言》思想的发展。例如,“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乡村振兴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等思想都是在继承《宣言》基本原则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参见李军林:《〈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十年研究述评》,载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4期;陈红娟:《新世纪以来〈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翻译传播研究述评》,载于《中共党史研究》2015年第2期。
[2]李锐:《“〈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原理〉问题”探析》,载于《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年第4期。
[3]许文星:《从〈共产党宣言〉的创作看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一致性》,载于《理论月刊》2017年第2期。
[4]秦宣:《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重读〈共产党宣言〉》,载于《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3期。
[5]陶文昭:《马克思恩格斯论〈共产党宣言〉》,载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5期。
[6]常卫国:《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必读经典——马克思的“法国共产党宣言”》,载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5期。
[7]刘坤远:《论〈共产党宣言〉的传播命运与无产阶级革命历程的关系》,载于《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年第1期。
[8]刘招成:《建党前中国人对〈共产党宣言〉的接受论述》,载于《史学月刊》2013年第7期。
[9]高放:《从〈共产党宣言〉到〈中国共产党宣言〉——兼考证〈中国共产党宣言〉的作者和译者》,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10]陈红娟:《概念厘定与译本甄别:〈共产党宣言〉汉译考》,载于《党史与教学》2015年第2期。
[11]佟景洋:《〈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版本考证及实践影响》,载于《出版发行研究》2015年第10期。
[12]陈红娟:《版本源流与底本甄别:陈望道〈共产党宣言〉文本考辨》,载于《中共党史研究》2016年第3期。
[13]张远航:《〈共产党宣言〉博古译本的文本溯源于传播新考》,载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年第1期。
[14]陈红娟:《新世纪以来〈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翻译传播研究述评》,载于《中共党史研究》2015年第2期。
[15]陈红娟:《〈共产党宣言〉汉译本中“阶级”概念的缘起语义与理解(1900-1920)》,载于《中共党史研究》2017年第8期。
[16]徐洋:《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称共产主义为“幽灵”?——〈共产党宣言〉首句中译文的演变》,载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17]郝贵生:《如何认识〈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载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11期。
[18]高放:《〈共产党宣言〉对我国的深远影响及其核心思想辨析》,载于《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第1期。
[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20]耿步健:《论正确理解〈共产党宣言〉中的“消灭私有制”思想》,载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6期。
[21]董德刚:《〈共产党宣言〉三个论断之辨析》,载于《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第4期。
[22]刘明华:《〈共产党宣言〉全球化语境解析》,载于《当代世界与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第1期。
[23]刘明华:《〈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全球性思想探析》,载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3期。
[24]张雷:《〈共产党宣言〉与当代社会主义全球化》,载于《理论探讨》2016年第1期。
[25]吴国清:《用〈共产党宣言〉中的全球化思想探求国际经济治理新途径》,载于《科学社会主义》2015年第1期。
[26]张旭:《〈共产党宣言〉中的所有制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载于《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27]王辉龙:《〈共产党宣言〉中的经济学思想》,载于《经济学家》2013年第11期。
[28]张峰:《〈共产党宣言〉论资本逻辑及启示》,载于《甘肃理论学刊》2016年第1期。
[29]张荣臣:《〈共产党宣言〉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载于《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年第1期。
[30]于安龙:《〈共产党宣言〉中的纯洁性思想探析》,载于《学术论坛》2013年第10期。
[31]吴育林,李腾凯:《“四个意识”话语的新发展—从〈共产党宣言〉到“四个全面”战略期》,载于《贵州社会科学》2017年第3期。
[32]高丽萍:《〈共产党宣言〉中的现代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载于《前沿》2009年第10期。
[33]刘国胜,向晶:《〈共产党宣言〉与现代性问题》,载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34]刘家俊:《〈共产党宣言〉新解: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宣言”—基于现代性四个基本向度的学理性分析》,载于《宁夏社会科学》2017年第5期。
[35]曾行伟:《从〈共产党宣言〉解读什么是社会主义》,载于《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10期。
[36]黄明理,徐梓林:《〈共产党宣言〉的社会主义观及其中国化发展》,载于《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37]陈世珍:《论〈共产党宣言〉的人文精神》,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38]张深溪,张富文:《〈共产党宣言〉中的人本思想及现代意蕴》,载于《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39]戴得铮,向德忠:《〈共产党宣言〉的战略性思维方式》,载于《理论探讨》2008年第2期。
[40]余华:《论〈共产党宣言〉对高校法制教育的启示》,载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0期。
[41]齐冬红:《〈共产党宣言〉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探析》,载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年第4期。
[42]黄明理,王莉:《论〈共产党宣言〉的价值观诉求》,载于《理论探讨》2015年第4期。
[43]崔华前:《〈共产党宣言〉中关于社会公平的思想及现代启示》,载于《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1期。
[44]杨军:《〈共产党宣言〉的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启示》,载于《新视野》2013年第5期。
[45]谢杰:《对〈共产党宣言〉当代价值的思考》,载于《红旗文稿》2017年第18期。
[46]郭杰忠:《〈共产党宣言〉的方法论启示和意义》,载于《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47]陈学明:《论〈共产党宣言〉在当今中国的意义》,载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2期。
[48]高放:《〈共产党宣言〉当代解读》,载于《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第6期。
[49]陈朝汆:《〈共产党宣言〉的现代价值》,载于《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3期。
[50]田春艳:《从〈共产党宣言〉看党的群众路线》,载于《学术论坛》2016年第3期。
[51]任平:《论〈共产党宣言〉的当代启示》,载于《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52]张国:《对〈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的初步研究》,载于《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53]刘明华:《〈共产党宣言〉序言全球化思想的三重视域》,载于《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5期。
[54]刘芳:《〈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同与异的思考》,载于《学术论坛》2015年第12期。
[55]袁小云:《从〈共产党宣言〉序言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载于《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10期。
[56]王小艳:《正确理解〈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的“过时”》,载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1期。
[57]参见袁婷婷:《近年来学界关于当代中国民粹主义研究述评》,载于《社会主义研究》2017年第4期。
[5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
[5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页。
[60][61][6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页。
[6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页。
[6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页。
[6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8页。
[6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