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宣传部追求网
SITE SEARCH
 
 首页  理论学习  部门动态  媒体川大  文化视点  时事要闻  川大论坛  公告通知  图片川大 
今天是:
理论学习
思想理论教育研究
 领导讲话 
 学习安排 
 形势政策 
 党风廉政 
 社会热点关注 
 思想理论教育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题 
 

坚定理想信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时间:2019年06月14日 17:55   阅读:次   作者:    来源:    责编:赵淑亮

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关键是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始终是激励和鼓舞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现在我们一些党员干部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追根溯源是由于动摇和丧失了理想信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干部要带领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解决理想信念问题。一、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美好事物的向往、追求以及由此确立的坚定不移的精神状态,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信念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由人的“生命存在”的基本特性决定的。人的生命存在并不仅仅是自然肉体的存在,它还有其更为重要的方面,即生命意义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更能深刻体现人的生命存在的内涵。人非动物,其存在与活动并不是本能的,他不会把自己的自然存在当作自己生命存在的全部,而总是要在维持自己自然生存的前提下有所思想、有所追求,力求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使自己的生命存在达到更完满的状态。所以,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种精神的最高表现就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为之奋斗不懈的社会理想。

 

理想信念并不纯粹是主观世界的产物,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理想是对社会现实的某种反映。时代不同、社会性质不同、所处的社会关系不同,所形成的理想也就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人们的理想信念也会不断调整、丰富和发展。理想虽然来源于现实,但又不是对现实的简单反映和描绘,而是对现实的超越,反映着人们一定的追求和期望。因此,理想既深深扎根于现实的沃土之中,又引导着现实的发展。理想和现实就是在这样的相互作用中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在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上,必须注意克服两种偏向:一种是用理想来否定现实。当发现现实并不符合理想时,就对现实大失所望,甚至对社会现实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另一种是用现实来否定理想。当发现理想和现实存在矛盾时,觉得理想的实现很渺茫,便放弃理想信念,趋于“实际”、“功利”。


理想信念的力量是巨大的。一定的理想信念往往强烈影响着一定的人生。如果把社会比作大海,把人生比作小舟,那么理想信念就是引航的灯塔和前进的风帆。没有理想信念的人生,就像失去了方向和动力的小船。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理想信念的人,一生能有什么成就;也很难想象,一个失去信仰的人,能在逆境中奋起,作出非凡的壮举。所以,人生如歌,理想信念如调。没有调的歌永远不能成为真正的歌,没有理想信念的人生永远是没有意义的人生。理想信念的强大作用,集中表现为社会价值的导向作用、社会秩序的调控作用、社会力量的凝聚作用和社会行为的选择作用。没有理想信念,一个民族就没有自己的精神,一个政党就没有希望和未来。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转折关头,理想信念的力量体现得尤为明显,甚至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因此,一个国家要强盛,必须在物质上、精神上都先进。一个国家,没有先进的生产和科学技术,一打就垮;没有理想信念,没有民族精神,不打就垮。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活生生的现实。


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党在世界上成立之时起,就明确地把消除剥削压迫、实现人类解放作为追求的最终目标和崇高社会理想。正是在这种理想信念的激励和鼓舞下,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从实践变为制度,在世界历史发展上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大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在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不是宗教信仰。宗教所讲的信仰,是以超自然的神圣的存在为前提,把人生的追求和终极意义寄托在彼岸世界,寄托在并不存在的某个具有统摄作用的最高目标上。共产主义理想并不是虚幻的彼岸世界,而是有着现实依据、并能够通过现实的努力逐步实现的美好追求。这种信仰追求,就其表现形式来说是指向遥远未来的,但就其根源来说,是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之中的。它是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也是通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


共产主义理想也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批判资本主义的思潮,是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先声,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但空想社会主义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未能找到推翻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和现实道路,因而具有空想的性质。与之相反,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解剖,深刻揭示了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并通过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的分析,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实现人类解放的具体道路。因此,共产主义理想并不是什么虚幻的“乌托邦”,而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为其依据的。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本质上是对科学的信仰。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调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有其特别重要的意义。面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面对深化改革中利益关系的调整,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影响,一些党员干部在理想信念上确实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人认为,在当前这样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讲理想似乎成了迂腐,讲“实用”才是时尚。有的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产生了种种疑惑,有的不信马列信鬼神,有的不讲公德图私利,有的在各种诱惑面前随波逐流,甚至腐化堕落。这些问题,严重侵蚀我们党的机体,败坏我们社会的风气,必须引以高度重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没有或丧失理想信念,迟早会走向衰败与瓦解。过去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在生死面前之所以能够赴汤蹈火、视死如归,就是因为他们对崇高的理想信念坚贞不渝、矢志不移。他们不为名,不为利,为的就是一个理想,靠的就是一种信仰。尽管他们也知道,自己追求的理想不一定会在自己的手中实现,但他们坚信,只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持续努力,崇高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今天,我们处于和平建设时期,环境变了,面对的形势和任务也不一样了,但不管怎么变化,理想信念不能变。无论社会怎么发展,无论国家怎么强大,如果丧失了崇高的理想信念,都不可能自立于世界,都要失败。苏联解体、苏共垮台就是前车之鉴。苏共有20万党员时夺取了全国政权,有200万党员时打败了法西斯侵略者,而在有近2000万党员时却丢失了政权。原因固然是复杂的,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一些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动摇了。从信仰动摇到思想混乱再到组织涣散,这就是苏联解体、苏共瓦解的内在逻辑。这从反面提醒我们,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万万不能丢。对于每一个党员干部来说,理想信念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习近平同志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①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得了“软骨病”。要使“骨头”硬起来,必须注意“补钙”。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之所以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原因就在于它所具有的特殊性质和功能。首先,它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作为政治灵魂,共产主义理想对于共产党人的思想行为起着关键性的指挥和支配作用。一旦“魂不附体”,思想行为必然失常。就此而言,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这是共产党人坚守政治灵魂的必然要求。其次,它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前进的路总不会平坦。逆境和困难常常是对共产党人的重大考验。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越坚定,面对逆境、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就越坚定。正所谓“柱弱而屋坏,辅弱而国倾”。再次,它是共产党人的前进动力。有了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就会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事业,创造光辉业绩。许多优秀的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在充满困难的条件下最终成就伟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胸怀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具有锲而不舍、披荆斩棘的动力。与此相反,没有这样的理想信念,只能是浑浑噩噩、庸庸碌碌,虚度一生。最后,它是共产党人的防腐利器。有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就能在人格上纯粹、思想上纯洁、行为上纯净,而一旦动摇和丧失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就可能导致政治上的变质、经济上的贪婪、道德上的堕落、生活上的腐化。许多党员干部腐败堕落,首先就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总而言之,能否坚守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保持先进性、纯洁性最重要的标志;加强党性锻炼,第一位的任务就是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同志指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二、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对于未来的共产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许多经典文本中曾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作过具体深入的论述,从中阐发了有关共产主义的基本观点。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只是指出了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而把未来社会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给出的未来社会总体特征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②


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要求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得到高度发展,但最根本的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1894年1月3日,意大利卡内帕曾给恩格斯写信,请求他为即将在日内瓦出版的《新纪元》周刊的创刊号题词,而且要求尽量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伟大诗人但丁对旧纪元所作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界定。恩格斯回答说,除了从马克思和他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摘出下面的一段话外,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这就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③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被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主要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意义、最终价值指向来说的。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总体性范畴,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既包括经济的发展,又包括政治、文化等的发展。但不管何种发展,最后都要归结为人的发展。因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是由人的各种活动形成的,其发展不过是人的各方面发展的反映和表现;而且,社会发展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离开了人的发展,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因此,社会发展的实质就是人的发展。就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来说,无论是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还是精神文明的极大提高,抑或是社会关系的高度和谐等,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离开了这一总目标,各种发展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和价值。


人的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是社会发展的最终体现。这是因为,社会发展的所有成果最终都要通过人的发展来反映,其成败得失也最后只能由人的发展状况来检验。人的发展作为一种综合状态,集中地体现了社会发展的状况:其一,人的发展的总体状况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进步状况。人的生存、发展状况主要取决于社会发展对人的利益的维护和实现程度,而人的发展也总是通过利益的维护和肯定得以实现的。只有当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人的发展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利益被维护到什么程度,人的发展也就达到什么程度。所以,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进步。其二,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如人的自主程度、需要的满足程度、能力的发展程度、素质的提高程度、社会关系的扩展程度等,均反映了社会发展的程度。人正是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中来获取自己发展的全面性,根本不可能在一个畸形发展的社会中来寻求这样的全面性。其三,人的发展的快慢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快慢。人的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均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水平和速度。在传统社会,人的发展之所以缓慢,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社会文明水平不高。而在未来社会,人的发展之所以能取得长足的进展,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水平的显著提高。


马克思主义哲学探讨未来社会,研究社会发展,始终是同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联系在一起的。追求人类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正是这样的社会理想,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发展的研究以及未来社会的探讨必然要从现实的人出发,对人的现实生活及其发展予以特别关注。探讨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实际上就是在寻求人的解放的途径。人之所以要改变现实世界,促进社会发展,为的是改变人的现有生存状态,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得以充分发展和实现;而社会发展的合理性也就体现在它能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保障人的价值能够得到正常实现,促进人的发展。因此,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交融在一起的。由于人的发展需要是多方面的,因而为满足需要的社会发展不单纯是经济的发展,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全面建设。


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解决好人的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也即“每个人”发展与“一切人”发展的关系。


首先,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必须使“每个人”都得到自由发展。假如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受到阻碍和限制,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就无从谈起。近代以来,不少资产阶级思想家都公开主张人类自由、平等、解放,并将其作为思想旗帜。他们虽然也提出了个人自由发展的问题,但真正的着眼点不是所有人的自由发展,尤其不是劳动者个人的发展,而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发展。他们往往是打着“人类”的旗号,掩饰其本阶级的真实意图。与此相反,马克思和恩格斯重点强调每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在这里,个人显然不是像以往社会那样作为阶级成员而存在的,而是作为摆脱阶级对立的个人而存在的;一切人的发展即整个人类的发展不再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而是彼此和谐发展;社会成员间消除了旧的社会分工、消灭了三大差别,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和社会的需要来自由地发展。同时,每个人的发展应当成为其他人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能够有助于其他人的发展,而不应成为其他人发展的障碍。人人都要为维护自由而负责。


其次,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只有通过合理的社会制度才能实现。个人自由发展的实现,是以社会的发展即“自由人联合体”的形成为前提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条件和可能。不过,并不是任何形式的集体都可以实现个人自由,只有真正的集体才有助于实现个人自由。在马克思看来,在资本主义社会那种以代表“普遍利益”为幌子的“虚假的共同体”中,个人自由只属于统治阶级范围内的个人。对于被统治的大多数人来说,这个共同体完全是作为某种异己的东西而与之对立的。而在未来社会真实的共同体即“自由人联合体”中,由于消灭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消除了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因而个人与共同体之间这种异化和对立的关系也随之消除。一方面,生产资料的全社会所有为消灭剥削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和坚实的经济基础,每个人在这样的联合体中不是作为特定阶级的成员,而是作为社会的个人,每个人都是平等、自由的;另一方面,实现个人自由发展的各种条件置于全社会的调控之下,每个人都可以在联合体内获得充分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从而实现其自由。


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来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在总的方向上离不开人类整体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因而社会的每一进步,对人来说都具有解放的意义。然而,人的自由发展既依赖于社会发展,同时也取决于自身的努力。人固然不可能离开社会发展所提供的可能性来寻求自由发展,但也不能因此而否认其能动选择的重要性和主体性发挥的必要性。对发展的自觉程度如何,对现实可能性的认识如何,对条件的利用如何,以及努力的程度如何,都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具体发展状况。为什么在同样的条件和环境中,有的人发展快,有的人发展慢,原因就在于此。这对于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发展来说,道理也是完全一样的。


在实际工作中,要顺利推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应当注意正确对待和处理好这样两个关系问题:


一是自由与责任的关系。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追求事业成功的权利,但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离开责任的自由或离开自由的责任,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和责任,二者应该是相互依托、相互制约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非理性行为的出现往往表现为自由与责任的背离:要自由就不顾及责任。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得尤为明显。有些人借口恢复和发展人的自由,将自由的权利发挥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却从未想过自由权利的背后还是一种责任,这就必然导致行为的失范。在我们的党员干部中,有些人在处理责、权、利三者关系时,更多看重的是“权”和“利”,而对其“责”则并未给予高度的重视,因而对于利益的满足和个人的发展,主要不是依靠履行其责任,而是依仗职权、违反其基本职业道德准则实现的。这样做的结果便是,利益的天平自然是向着个人倾斜,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成了牺牲品。因此,健康的自由发展,必须要求强化“责任伦理”。


二是自由与秩序的关系。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自由发展不可能离开社会关系,不可能离开由一定社会关系体系所组成的社会秩序。自由的实现决不能以牺牲秩序为代价;相反,只有维持良好的秩序才能为之提供可靠的保障,并为自由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压抑人的自由权利是可怕的,只强调个人权利而损害别人的权利,进而损害整个社会的利益,则更为可怕。因为这样发展的结果,带来的必然是整个社会的无序。要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不过是天方夜谭。因此,每个人在发展自己的自由时,不能妨害别人的自由,不能妨害正常的社会秩序。这对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来说也是一种自律要求。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产主义理想是崇高的,但其实现则是一个漫长的,充满曲折的历史过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是通过各个发展阶段人们的共同理想来逐步实现的。共产主义是我们的总目标,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与放弃,否则就会迷失方向。但是,这一总目标又是通过一系列阶段性目标来实现的。所谓阶段性目标,就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主要任务与要求。在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在现阶段的目标。这也是我们的共同理想。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现阶段就是要实现共同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者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向共产主义理想指引的方向前进。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概言之,就是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既是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的,也没有脱离党的最高理想。我们既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对于每一个党员干部来说,就是要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


经过长期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了适合我们自己发展的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是正确的,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是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所作出的重大抉择,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经验总结。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说到底是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要我们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不断走向辉煌,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基础。我们党员干部必须有很强大的战略定力,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偏离这一道路的错误观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和任务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是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且是最终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在这一本质规定中,实现共同富裕被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为什么要作为根本目标?就是因为实现共同富裕是人的全面发展所必经的阶段、所必需的基础。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能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而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予以解决。从生产力方面说,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才有可能达到共同富裕。从生产关系方面说,就是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使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享有。没有这一条,即使社会财富增加了,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所以,邓小平同志讲:“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④总的说来,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的,是其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以往的剥削制度绝对不会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也不会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则又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几个基本规定中,每一个规定的实现都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首先,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依靠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并不是一种纯粹外在于人的力量,不是单纯的“物”的增长,而实质上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积极展现,是人的能力的发挥和发展。人的能力的发展又有赖于素质的提高,只有提高人的素质,使其得到全面发展,才能切实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其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也必须依靠人的全面发展。人们在生产过程以至社会生活中处于何种地位,形成何种社会关系,发展的状况如何,对于分配的格局有着直接影响。只有在生产资料的占有和使用中、在生产和管理的过程中建立起公正、合理的社会关系,切实保障人们的正当权益,铲除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障碍,才能消除剥削和两极分化。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既要通过发展提高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再次,实现共同富裕,同样要依靠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意味着财富的增加,而财富的增加又是人积极创造的结果。人越是发展,人的本质力量越大,社会物质财富就创造得越多,社会越有可能走向共同富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核心价值,集中体现了我们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把发展作为主题,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富裕人民、造福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之所以要全面发展,就是因为没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建设,就不可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当然也就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之所以要协调发展,就是因为没有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与国外之间发展的协调,社会就无法达到和谐,人的正常发展也就没有任何保障;之所以要可持续发展,就是因为没有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永续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威胁。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统筹兼顾,就是为了排除人的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障碍,使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具体落实。坚持科学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完全一致的。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提出和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近代以来,中国遭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压迫,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屈辱和苦难。中华儿女最大的梦想,就是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这个目标。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逐步由发展中大国向现代化强国迈进,我们离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已经越来越近。但必须清醒看到,“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离这个目标近,越不能松懈,越需要加倍地努力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顽强奋斗。实现中国梦要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中国精神,就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纽带和精神动力。中国力量,就是要团结凝聚中国各族人民的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共同奋斗。中国梦与世界人民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中国人民素有珍爱和平、崇尚和谐、开放包容的传统。中国人民懂得,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中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中国的发展、中国梦的实现,意味着世界和平与发展力量的增强,有利于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承担着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完成这样的历史使命,需要党员干部在具体工作中、在人生道路上处理好这样几个关系:


第一,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理想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都有对物质文化生活以及事业等方面的追求。但在追求个人理想时,既要考虑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兴趣和愿望,更要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理想之中,正确处理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命运的关系。只有关注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这一大目标,使个人理想顺应社会发展要求,才能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我价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事业。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具体工作,不论我们的职务高低,只要是与这一伟大事业相联系,就值得我们去做。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大河没水小河干。”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唯有将个人之梦寄托于国家之梦、民族之梦,梦想才能成真。中国梦的不断实现,同时也给个人梦提供了广阔空间,使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就此而言,国家梦也就是每个人的梦。当然,如果说“大河没水小河干”,那么,“小河有水大河满”。大河的水是靠涓涓细流汇集起来的。中国梦的实现,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个人梦想的实现,正是国家梦想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必备条件。


第二,理想信念与党性修养的关系。古人讲,“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对于党员干部来讲,要带领群众实现中国梦和远大理想,必须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靠什么样的力量才能走在时代前列、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一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二靠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三靠广大党员干部人格的力量。这种人格的力量,主要来自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鲜明的政治立场、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公道正派的正直品格和淡泊名利的精神境界等,重要的是解决好理想信念、思想作风、道德情操、清正廉洁等问题。理想信念与党性修养是相互影响的,人格力量的培养必须解决好这二者的关系。


在党性修养方面,党员干部特别应当增强这样几股“气”:一是志气。立志当高远。有志者,事竟成。但是,光有志向是不行的,还要有志气。志气,是一种信念、一种理想、一种支柱。志气决定志向,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志气,就会引领其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当年像钱学森等人克服重重险阻、毅然回国奉献自己毕生的才学,就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党员干部要树立这种爱国之志,把为国效劳、为民效力作为人生价值的重要目标,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二是勇气。“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困难面前,如果没有巨大的勇气,没有积极向上的毅力,就会丧失动力,甚至打“退堂鼓”、走“回头路”。邓小平同志在讲到改革开放时曾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⑤在成绩和胜利面前,尤其要坚决克服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增强居安思危、奋发图强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决克服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思想,增强勇于变革、勇于创新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决克服惧怕困难、畏首畏尾的思想,增强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的信心和决心。三是静气。这就是要静下心来多学习、多思考。为政者需要学与思。今日世界,一日千里,不学无从适应,不思无以应对。领导干部要善于安排时间,加强学习,少一点酒酣耳热,多一点伏案而思,做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为此,做人做事要力戒浮躁。“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能把浮躁之气仅仅看作是一种情绪、一种心理状态,更重要的是看作为官从政的一种不良作风和修养。四是正气。一些干部出问题主要是从生活作风不检点、生活情趣不健康开始的,加强道德修养至关重要。每个党员干部都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努力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要培养这种浩然正气,必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切实做到慎权、慎独、慎微、慎友,“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须认真改造主观世界。


第三,理想信念与实际行动的关系。漫长的路需要一步一步地走,崇高理想的实现需要一点一滴的奋斗。通往理想的路是遥远的,但起点就在脚下,在一切平凡的岗位上,在扎扎实实的工作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崇高的理想和中国梦,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干起。梦在前方,路在脚下。纸上谈兵,坐而论道,再好的理想也只是空想。现在,我们的目标已经明确,道路已经开通,关键是埋头苦干、求真务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为此,必须做好当前的事,做好自己的事。应当充分发扬苦干实干的精神,踏踏实实做工作,一心一意干事业,有恒心、有韧劲,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今天,衡量一名党员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习近平同志说:“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一切迷惘迟疑的观点,一切及时行乐的思想,一切贪图私利的行为,一切无所作为的作风,都是与此格格不入的。”⑥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应当自觉按照这种标准来照照镜子,时时处处检查自己、要求自己,振奋精神、扎实工作,真正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摘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新华社北京20121118日电。

②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 ,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6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人民日报》201316日,第1版。


关闭

 
Copyright © 2011 xcb.sc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四川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