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宣传部追求网
SITE SEARCH
 
 首页  理论学习  部门动态  媒体川大  文化视点  时事要闻  川大论坛  公告通知  图片川大 
今天是:
理论学习
思想理论教育研究
 领导讲话 
 学习安排 
 形势政策 
 党风廉政 
 社会热点关注 
 思想理论教育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题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演进、特征及其启示

时间:2019年06月17日 17:59   阅读:次   作者:    来源:    责编:胡亚兰

纪志耿    祝林林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与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紧密相联,其演进历程是我国农村改革画卷的生动展现。大致经历了萌芽期(1982-1985年)、成长期(1985-2002年)、成型期(2002-2012年)、发展期(2012年至今)四个时期。回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形成、发展历程,深入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与核心要义,对于做好新时代的“三农”工作,尤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经验价值。


【关键词】习近平“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演进、特征、启示 


【作者简介】纪志耿四川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博士,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祝林林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农村经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改革开放的驱动下,我国农村基本实现了由站起来向富起来的华丽转变。如今走在由富到强的时代道路上,需要总结四十年的实践经验,以便行走的步伐更加强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其形成和发展过程是我国农村改革四十年画卷的生动展现,通过对其思想演进历程的回顾与总结,对于做好新时代的“三农”工作,尤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经验价值。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演进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三农”思想的继承,更是在四十年农村改革实践中的创新与发展。四十年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大致经历了萌芽期(1982-1985年)、成长期(1985-2002年)、成型期(2002-2012年)、发展期(2012年至今)四个时期。


(一)萌芽期(1982-1985年)

1982年至1985年,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任职期间,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并开展了一系列“三农”实践,习近平同志在正定的“三农”实践是其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形成的实践源头。[1]


习近平同志高度关注农业的发展、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关心农民的生活,离不开他在陕北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七年的青春奋斗经历,化成了浓浓的“三农”情结。[2]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3]正是这种信念,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多次深入基层实地调研,发现小农经济难以搞活农村经济、难以让农民富裕起来,为此提出“必须走发展商品生产的道路。”[4]


如何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一系列的探索。一是转变思想观念。发展商品经济,他认为需要首先解决思想观念的问题,为此他提出深化改革需要在思想上做到“五破五立”[5]。二是抓好基层班子建设。“搞好农村基层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它的职能作用,是搞好农村各项工作的保证。”[6]为此,习近平同志通过搞好“三个对照”、“三会一课”、“创先争优”、“做合格党员、合格干部”等教育活动,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7]三是发展“半城郊型”经济。如何实现正定经济“起飞”,习近平同志通过外地考察、实地调研以及总结经验,提出走“半城郊型”经济路子。[8]四是抓好信息工作。“信息是商品生产的耳目”[9]。习近平同志通过成立专门的信息收集机构和组建专门队伍、多种方式疏通信息渠道、定期召开信息研究会,[10]实现生产与市场的完美对接。五是念好“人才经”。习近平同志深刻认识到“人才对发展经济的作用不可估量”[11],为此,他在正定工作期间提出了“内用、外招、上请、下挖、近补、远育”[12]等多种渠道开发人才,补齐正定经济发展的人才短板。


(二)成长期(1985-2002年)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的十七年期间,先后经历了厦门、宁德、福州以及省委工作的转变,但习近平同志对“三农”工作的浓厚感情丝毫不减,这十七年的实践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成长期。这一时期,习近平同志主要围绕摆脱贫困和农村市场化两大主题展开。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通过实地调研,因地制宜地制定脱贫策略,形成了丰富的脱贫思想。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一是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摆脱思想上的贫困。习近平同志通过对闽东九县的调查,认为实现闽东这只“弱鸟”先飞和先富,需要摆脱观念上的“贫困”,即要树立商品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习近平同志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需要一方面让人民过上比较充足的生活,另一方面也需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13]二是建好农村党组织,摆脱组织上的贫困。“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使贫困的乡村走向富裕道路的重要的保证。”[14]习近平同志针对农村发展中部分党组织在经济工作和工作中存在“两张皮”、部分党组织落伍了等现象,提出通过“明确指导思想,摆好位置,纯洁队伍,改进工作方法”[15],夯实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三是发展大农业,摆脱物质上的贫困。如何从根本上脱贫致富,习近平同志认为必须富在“农”上,但“必须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16]习近平同志认为“大农业是面对市场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7],需要在树立“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的理念,实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农村市场化是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高度重视农村市场化建设。“农村市场化是建立和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取向。”[18]因此,他提出“要走组织化的农村市场化发展路子”[19]。一是推进要素市场化建设。在他的农村市场化理论中,要素市场化居于核心地位。[20]他指出“农业要素市场的发展对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影响极大,”[21]需要在实践推进农村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等要素市场建设。二是加快建设农村市场体系。“农村市场体系是农村市场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和运行载体,”[22]需要在实践中建设多层次、多功能以及全方位的农村市场体系。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运行机制。“农村市场运行机制是农村市场得以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软件’,也是农村市场化建设的关键所在。”[23]需要在农村市场化建设中不断完善农村市场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流通机制等,从而提高农村市场运行的“中枢神经”。四是提高农村市场建设主体的能力。农民是农村市场化的最终受益者,也是农村市场化建设的主体。[24]因此,需要在农村市场化建设的实践中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25]与此同时还应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五是加强政府对农村市场化建设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并不是完全自由的经济,同时农业产业的特殊性和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建设农村市场化需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26] 


(三)成型期(2002-2012年)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经过长期酝酿,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实践,逐渐成型和成熟。这一时期习近平同志更多从战略高度去思考和研究“三农”的发展,具体如下:


一是从战略视角重视农业。习近平同志在这一时期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开展“三农”工作。[27]提出了“农业兴才能百业兴、农民富才能全省富、农村稳才能全局稳定”[28]的科学论断。2012年2月16日,习近平同志在中美农业高层研讨会上的致辞中,指出“中国始终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把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稳定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重中之重的大事。”[29]二是深化农村改革。习近平同志在解决和发展“三农”的实践中紧紧扭住这一总开关,着力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机制,不断深化“乡镇机构、县乡财政体制、户籍管理、劳动就业、征地制度、农村金融、教育卫生”[30]等方面的改革。三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高效生态农业是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31]以绿色消费理念为生产导向,改变农业耕作理念、调整农业结构,实现由石油农业、自然生态农业向高效生态农业的转变。四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是人民居住的场所,也是农业发展的载体。习近平同志通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32]为龙头工程开展了治理农村环境“脏乱差”,改善农村供电、供水、交通等基础设施等一系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五是加强生态保护。习近平同志认为经济发展要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即“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33]为此,习近平同志在实践中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实现二者的相统一。[34]六是推动农民持续增收。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的问题,习近平同志通过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外出务工的渠道;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减轻农民负担;建立科技特派员下乡制度;开展农民培育等举措,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35]七是扎实推进扶贫工作。习近平同志提出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和“欠发达乡镇奔赴小康工程”,[36]积极探索脱贫的新路子,实现了“真扶贫和扶真贫”的目标。八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发展的强有力保障,习近平同志提出“四个创新”[37],从而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四)发展期(2012年至今)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围绕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在“三农”领域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改革,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其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具体如下:


一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做出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前提下,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决定。比如推进农村土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等。二是建设美丽宜居乡村。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美丽宜居乡村[38],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完善农村互联网、电力、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开展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专项计划等。三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过多年的发展,农业的主要矛盾不是供需的总量不足,而是供需失衡的矛盾,因此需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区域结构,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由增量向提质增效转变。[39]四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主体,是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提升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培育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40]。五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41]为此,习近平总书记经过多次实地调研,提出精准扶贫思想,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有效推进新时代的脱贫攻坚工作。六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对新时代农业农村农民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42]为总要求的乡村振兴战略,并在2018年“两会”期间,到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提出“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的科学论断,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七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业变强、农村变美、农民变富的强有力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扩大农村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加大培养青年党员力度,提高基层党组织为群众服务意识,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43]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演进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孕育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实践中,经历了萌芽、成长、成型并丰富发展的过程。其显著特点表现为“六个推动”:推动农村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推动农业地位由基础地位向战略地位的转变、推动农村发展由农业现代化向农业农村农民协同现代化转变、推动农业功能由单一功能向多元功能转变、推动城乡关系由相互支持发展到融合发展转变、推动农村扶贫由开发式扶贫向精准式扶贫转变。


(一)推动农村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该不该发展市场经济存在较大的疑惑,并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形式,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针对此,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时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44]同时邓小平同志还指出“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就能解放生产力, 加速经济发展。”[45]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任职期间,提出发展农村经济需要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这一农村经济发展思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以及浙江任职都一以贯之。农村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大致经历计划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等几个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决定,也标志着农村完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化农村改革和发展农村经济的实践中始终强调,我们发展的农村“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实现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为最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推动农业地位由基础地位向战略地位转变


马克思高度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并提出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独立存在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党继承马克思的农业基础地位理论,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农业基础地位理论,不断推进农业向前发展。他们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农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等重要论断。与此同时通过发展农业科技、健全农业生产设施、改善农村环境、加大对农民的教育等举措,推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审视我国的“三农”问题,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46]的战略思想,把“三农”的发展放在了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来谋篇布局。党的十九大更是高瞻远瞩,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在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的战略安排。[47]这足以说明习近平总书记把农业地位从基础地位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


(三)推动农村发展由农业现代化向农业农村农民协同现代化转变


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中,我国农村发展经历从只重视农业现代化到开始重视农业农村现代化再到农业农村农民三者协同现代化的转变。改革开放初期,在农业基础地位理论的指导下以及当时大量的农村存在吃不饱饭的问题,党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的问题,通过发展农业科技、培育农业人才等举措推动农业快速发展,实现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解决了吃饭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过于追求粮食产量的增加,大量的使用化肥、农药、农膜以及开垦森林等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导致了农村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党和国家开始意识到农业发展和现代化离不开农村这个载体,做出建设新农村的重大决定。在新农村建设的指引,我国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村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增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的健全、农村的精神面貌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他多年对“三农”问题的思考与研究,从农业农村农民这个整体来谋划,并做出了一系列的战略安排,比如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倡教育扶贫和精神扶贫等举措。这表明我国农村发展由传统的只重视农业现代化到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三者协同现代化的转变。


(四)推动农业功能由单一功能向多元功能转变


农业作为一种古老的产业,本身具有丰富的功能。但是长期以来人们高度重视的主要为农业的食物保障功能和原料供给功能。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和快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但这种重视多数为了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和为实现国家工业化提供原料。改革开放初期,为了进一步推进国家工业化的进程,国家开始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这种重视还是主要集中在农业的食物保障功能和原料供给功能,比如粮食产量的增加为工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为工业发展提供劳动力等。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开始意识到农业不仅有食物保障和原料供给功能,还具有其他丰富的功能,提出要深度挖掘农业内部的多种功能,通过整合农业多种功能,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在重视农业的食物保障和原料供给的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实现农业功能整合。农业不仅具有食物保障和原料供给两大基本功能,还有吸纳就业、生态保育功能、旅游休闲功能、文化传承功能以及教育育人功能等。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挖掘农业内部的其他功能,通过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树立“两座山”观念、弘扬农耕文化等举措深度挖掘农业的其他功能。


(五)推动城乡关系由城乡统筹发展到城乡融合转变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经历由城乡统筹发展到城乡融合的转变。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推进城市化建设,党和国家沿用了前期的农村支援城市的方针。大量的农村资源单向流入城市,城市就像“抽水机”和“提款机”一样不断从农村抽取资金、原料以及劳动力等资源。这使得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农村发展缓慢。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开始意识到城乡差距的扩大,在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他指出:“综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48]这标志着城市开始从政策上支援农村,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城乡发展的不平等仍然存在。为了进一步实现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49]的举措,这标志着城乡关系的进一步改善。为了实现城乡的平等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50]这就标志着我国城乡关系进入了新时代,实现了由相互支持发展和不平等发展转向了融合发展和平等发展。


(六)推动农村扶贫由开发式扶贫向精准式扶贫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围绕农村脱贫,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四十年的扶贫实践中,我国大致经历改革带动式扶贫阶段(1978-1985年)、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年)、重点攻坚式扶贫阶段(1994-2000年)、多元参与式扶贫阶段(2001-2013年)以及精准式扶贫阶段(2013年至今)五个阶段[51]。前四个阶段的扶贫其本质都是“开发式”和“输血式”的扶贫,难以实现扶贫资源的有效使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我国的扶贫形态和扶贫战略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脱贫攻坚工作进入了新常态。“贫困结构复杂多维,致贫原因多种多样,扶贫新常态呈现出相对贫困、多维贫困、动态贫困、长期贫困等特征。”[52]这就表明我国的扶贫工作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如何在新时代打一场漂亮的脱贫攻坚战,实现贫困地区的贫困人民与全国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其重点和难点任务。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扶贫工作的第一线,摸清当前扶贫实践中的问题,提出精准扶贫的脱贫策略,实现了过去“开发式”的扶贫向精准式扶贫的转变,为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出了一道“良方”。从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问题,提高扶贫资源的精准使用度,实现“扶真贫、真扶贫”的目标。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现实启示


通过对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演进历程的回顾,重温习近平同志在河北、福建、浙江等不同地区对“三农”工作做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总结四十年的实践探索,对于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尤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经验价值。


(一)必须坚持党对“三农”工作中的领导


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演进历程的回顾,可以发现他十分强调党在农村发展中的领导作用。推进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复杂的民生工程,需要坚持党的全方位领导,确保党在“三农”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一是要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促进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业农业一起抓、城市农村一起抓,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体现到各个方面。二是要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作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培养、配备、管理、使用的基本要求。三是要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在中央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基础上,各地要明确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及重点举措。四是要营造乡村振兴良好氛围,宣传党的乡村振兴方针政策和各地丰富实践,凝聚全党全国全社会振兴乡村强大合力,振奋基层干部群众精神。


(二)必须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四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已经证明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邓小平同志曾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5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动力。”[54]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55]目前农村存在的问题很大部分实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解决新时代的农业农村问题只能借助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首先,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村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如何让农村资源变成农村的资产,需要借助改革。因此,在需要实践中深化农村土地、宅基地、产权、经济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从而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力。其次,把握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内在规律,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农村改革已经走过四十年的历程,如今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进一步推进其改革需要把握“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56],坚持在深化改革的实践中既要整体推进又要重点突破。最后,坚持改革的方向和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57]因此,在深化农村改革的过程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使农村的改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使农村的改革朝着富裕广大农民行进。


(三)必须发挥市场在农业农村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市场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推进农业农村发展需要高度重视市场在其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福建以及浙江等地区任职期间,十分重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通过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等举措来发展农村经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决定,这是我国市场化建设理论的重大进步。因此,在新时代推进农业农村发展需要总结这些宝贵经验,充分发挥市场在其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发挥市场在农业农村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的基础上,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通过土地经营权和房屋使用权的流转,切实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二要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三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繁荣兴盛农村文化,实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有机结合。


(四)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习近平同志在正定期间,就提出念好“人才经”的口号,并提出“内用、外招、上请、下挖、近补、远育”六个方面招纳人才的方法。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58]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两会期间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提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推进农业农村发展需要念好新时代的“人才经”,充分发挥人才在农业农村发展的作用。一是需要培育和挖掘本土人才。四十年的农村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乡村发展要立足于“农”字,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创造性作用。一方面需要健全农村育才体制。通过在广大农村办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以及成人教育,从而培养一批有知识、有技能、有文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另一方面需要深入挖掘乡村的“土专家”。乡村也存在一些种植能手和养殖专家以及新型精英,这需要通过完善相关制度进行挖掘和培育。二是需要引进和留住外来人才。一方面需要引进人才。在新时代,面对乡村人才大量流失的状况,需要通过物质与精神双管齐下的手段,引进大量人才。另一方面需要留住人才。留住人才是乡村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这就需要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改善乡村居住环境等,从而让引进的人才留得住。


(五)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从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科技越来越来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59]习近平总书记在工作期间十分重视科技对农村发展的作用。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最终取决于科技创新。”[60]因此,在新时代需要给农业农村插上科技的翅膀。发挥科技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推动作用,需要政府、社会、农民三者协同发力。首先,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长时期以来,农村的科技发展十分不充分。这需要政府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为其提供制度保障。比如人才培养制度、资金投入制度、农业科技转化制度、科技普及制度等。其次,社会需要发挥服务引导作用。一方面需要社会为科技在农村的推广提供相关服务,另一方面需要社会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深入农村实地调研,提出切实有效的科技兴农方案。最后,农民需要发挥自觉能动性。科技通过主体见之于客体,才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科技应用于乡村振兴建设的实践中需要广大农民积极主动学习、掌握和使用科学技术。


(六)必须高度重视保护农村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


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已经证明,人类只有尊重自然,社会才会持续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保护农村的生态,走绿色发展的路子。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就提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61]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应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首先,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挥绿色理念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前提是在让广大农村建设者、居住者树立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的理念。比如通过在农村广泛开展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观念宣传和教育,使绿色理念在农村生根发芽,让绿色发展在广大农村蔚然成风,最终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其次,发展绿色产业。如何让农村绿色生态资源转化为“金山银山”,绿色产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载体。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需要大力发展教育农业、旅游休闲农业、民宿经济、信息产业等新兴绿色产业,从而实现“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最后,构建完善的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在农村实现绿色发展需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生态补偿制度、环境监管制度等制度体系。[62]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在正定的形成与实践》,《人民日报》,2018年1月18日第01版。

[2]李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的形成与特点》,《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第12-16页。

[3]习近平:《我是黄土地的儿子》,《政策》,2018年第2期,第38页。

[4]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12页。

[5]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75页。

[6]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00页。

[7]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83-84页。

[8]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22页。

[9]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16页。

[10]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16页。

[11]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35页。

[12]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56页。

[13]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49页。

[14]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59页。

[15]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60页。

[16]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78页。

[17]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78页。

[18]习近平:《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页。

[19]习近平:《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04页。

[20]陈林:《习近平农村市场化与农民组织化理论及其实践——统筹推进农村“三变”和“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改革》,《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第2页。

[21]习近平:《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09页。

[22]习近平:《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07页。

[23]习近平:《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48页。

[24]习近平:《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65页。

[25]习近平:《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67页。

[26]习近平:《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00页。

[27]《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在浙江的形成与实践》,《人民日报》,2018年1月21日第01版。

[28]转引《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在浙江的形成与实践》,《人民日报》,2018年1月21日第01版。

[29]习近平:《谱写中美农业互利合作新篇章》,《人民日报》,2012年2月18日第02版。

[30]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97页。

[31]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年,第182页。

[32]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年,第160页。

[33]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86页。

[34]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年,第194-195页。

[35]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年,第179-181页。

[36]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年,第207页。

[37]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年,第427-428页。

[3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16年1月28日第01版。

[3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17年2月6日第01版。

[4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679页。

[4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209页。

[4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2页。

[4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684页。

[4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

[4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8-149页。

[4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658页。

[4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人民日报》,2018年2月5日第01版。

[4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11页。

[4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8页。

[5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2页。

[51]参见杨道田:《新时期我国精准扶贫机制创新路径》,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年。

[52]杨道田:《新时期我国精准扶贫机制创新路径》,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年,第1页。

[5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0页。

[5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3页。

[5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69页。

[5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30页。

[5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4页。

[5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29页。

[5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页。

[6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26页。

[6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第02版。

[62]周宏春:《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环境保护》,2018年第7期,第16-20页。


关闭

 
Copyright © 2011 xcb.sc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四川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