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宣传部追求网
SITE SEARCH
 
 首页  理论学习  部门动态  媒体川大  文化视点  时事要闻  川大论坛  公告通知  图片川大 
今天是:
文化视点
人文讲坛
 大学文化 
 人文讲坛 
 文化综艺 
 

从 三 味 书 屋 到 春 晖 中 学

时间:2021年11月24日 16:18   阅读:次   作者:    来源:学习时报    责编:mzh

   

     20世纪初的中国目睹了文学巨匠鲁迅的诞生,他和他的文学世界已经内化为我们日用而不知的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我们几乎都读过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故乡》。1919年,鲁迅回故乡绍兴搬家,后来写出了著名的《故乡》,成为现代乡土文学的滥觞。记忆里诗化的原乡与现实中破败的家乡形成激烈的碰撞,让归乡者黯然神伤,在离去时想象一个未来理想的故乡:这已经沉淀为一个现代中国人稳固的情感结构,直至当下,依然如此。
  我也正是基于此,认识了绍兴,认识了鲁迅少年时代生活过的地方。但我从未到过绍兴,数次机缘都因为种种不凑巧而错过。在《故乡》发表整整一百年以后,我终于来到了这里,放眼山水与城市,却完全没有当年鲁迅感受到的那种萧索破败。一百年间天翻地覆,绍兴依然山明水秀,却在乌篷船、青瓜蔓、密布的溪水山间崛起了无数楼群、高速公路和工商科技企业。
  但是,鲁迅的《故乡》是不朽的,经过他的书写,绍兴不再只是一个地理空间,也是一个文化场域;不仅仅是鲁迅、蔡元培、秋瑾、王阳明、贺知章、王羲之的故籍,更是一切现代人、所有感受到田园牧歌共同体遭遇现代性变革的流散者的故乡。而鲁迅却从来没有留念与沉溺在怀旧的、温情脉脉的退行性乡愁之中,他有大魄力、有锐利的眼、有开阔的胸襟,向往着“新的生活”,并为此踏路前行。今日所见,见证了先贤的理想、努力、奋斗之真实不虚,“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鲁迅故里,如今连缀成一个完整的景区,建筑与道路修葺整饬,河流与桥梁翻新如旧,艳阳高照下,游人如织。这是一个全新的文化创意产业区了。百草园中“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还在,但“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却已经换成了几株楝树,菜畦上攀满了南瓜的藤蔓,快要到了收获的季节。可能还有蝉鸣,但我没有听到,也许被鼎沸的人声掩盖了。
  穿过新盖的“越青堂”出门,道路依然,两边是热热闹闹的商店,不多久跨过一道石拱桥,就是三味书屋了。这个老私塾并无多少特别之处,无外乎课桌照片之类,有意思的是后门外壁上题了一首四言诗:“栽花一年,看花十日。珠璧春光,岂容轻失?彼伯兴师,煞景太烈。愿上绿章,飙霖屏绝。”落款是寿云巢,即鲁迅当年启蒙老师寿镜吾的父亲。这首诗是为旁边栽种的腊梅写的,但格局颇大,气度不凡,既有珍惜时间的勉励,又有呵护学子的爱心。
  绍兴的文化实在是丰富,我下榻的绍兴饭店建筑群中就夹杂着历史学家范文澜的故居。范文澜是范仲淹后裔,所以中堂树“清白堂”三个字,正是范仲淹当年贬任越州知府时所立。范家后世以责己恕人、先忧后乐为家风,绍兴人文积淀可见一斑。中午我进去参观时,居然一个游客也没有,大体是因为周围的名人故居实在太多。此地在宋以后名家辈出,近现代以来更是风流荟萃,不胜枚举,究其实,经世致用是表与用,重视文教是根与本。
  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小越横山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此校前身是1908年本地乡贤陈春澜创办的春晖学堂,新文化运动兴起后,1919年,他又委托王佐、经亨颐续办中学,1922年招生开校。我在校史介绍中看到许多熟悉的名字:夏丏尊、丰子恺、匡互生、朱自清、朱光潜、弘一法师、胡愈之……这些一时俊彦都曾在此任教、求学或居留。在这样一个偏僻山乡的中学能汇聚如此之多的高人贤达,实在令人惊叹。
  现在的春晖中学在原址上扩建,有五百亩,早年的仰山楼、曲院、图书馆、矩堂都悉数保留使用。这些老建筑最有特色的地方在于它们都通过游廊连缀在一起,典雅而方便。校园位于湖中洲上,绿水环绕,有石拱桥通往后山麓,那里曾经是教职员工的宿舍。校园里也有一口硕大的池塘,荷叶田田,晚风吹拂,绿树婆娑,让人不禁要羡慕这样的好环境。
  从春晖中学出来,走一条田间小径,一边是湖水,荡漾的碧波上停歇着归泊的渔船,远处灯影下是影影绰绰的苍山;另一边则是山脚的稻田,稻穗甸甸,可能是晚稻,也快到收割的季节了。路灯下的小道显得静谧安详,柚子树披展着茂密的枝叶。我忽然闻到一阵熟悉的味道,那是少时在家乡田野中时常闻到的气味,焚烧野草的味道,瞬间就激起了一种乡愁。但是,我的乡愁其实也和鲁迅差不多的,只是感慨此地生态环境的良好,城乡之间并没有形成鸿沟般的隔阂与差异。整个绍兴不止文化资源丰厚,其支柱产业主要是纺织、印染等轻工业,乡土中国向城镇中国最早的转型也正是起源于东南沿海这一片。
  从三味书屋到春晖中学,实际上是“老中国”迈向现代中国在教育上的缩影。由鲁迅那里就开始逐渐走出了之乎者也,走向了现代美育、数学与科技,才有了今日我所见的绍兴全新的风貌,也才有可能在重新回味《故乡》时泛起别样的乡愁。

关闭

 
Copyright © 2011 xcb.sc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四川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