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宣传部追求网
SITE SEARCH
 
 首页  理论学习  部门动态  媒体川大  文化视点  时事要闻  川大论坛  公告通知  图片川大 
今天是:
媒体川大
媒体川大
 媒体川大 
 

【四川新闻网】川大杰出教授项楚:敦煌丝路大展有助提高市民对“一带一路”战略认知

时间:2017年04月10日 10:35   阅读:次   作者:    来源:四川新闻网     责编:mzh

四川新闻网成都4月9日讯(记者 周子铭 江瑶 摄影报道)连日来,备受成都市民喜爱的敦煌丝路大展进入了闭展的倒计时。明日,成都市博物馆破例不闭馆,将为市民提供最后一日的展出。在开展以来的4个月左右的时间里,优美神秘的敦煌文物固然是让市民们大开眼界,期间举办的22场高水平学术讲座,也是场场爆满,吸引了众多市民。

4月9日下午,在成都博物馆学术报告厅内,由我国著名的敦煌学家、文献学家、语言学家和文学史家,四川大学杰出教授项楚带来的“敦煌俗文化”讲座,作为22场学术讲座中的最后一场,压轴登台,在讲座开始前一个小时,便陆续有市民进场,讲座开始时,整个学术报告厅内已座无虚席。

在“敦煌俗文化”讲座上,项楚先生为听众们讲起自己在上世纪70年代末首次来到敦煌时的故事,他还记得,当时的敦煌荒凉冷落,破败,冷冷清清,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他和朋友住进了一个简陋的平房,无瓦遮头,晚上睡觉还能看到星星,喝的是苦涩的水,吃的是玉米面馒头就咸菜,这让他对曾到过敦煌的张大千、常书鸿等人更添敬意。

在敦煌的日子里,苦中有乐,在那里,项楚先生沉浸在莫高窟的艺术世界中。他回忆,晚上醒来,黑得不见五指,但是可以看见星星,周围寂静得没有任何声音,好像就在洪荒时代。就是这个时候,他听到了似乎有隐隐约约的音乐之声,那就是楼上的风鸣之声,那个声音好像是从历史深处飘来,似乎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所以那个时候他被感动了,他觉得莫高窟它进入了自己的生命,他知道他的后半生和敦煌有了不解之缘。

对于敦煌的俗文学,项楚先生认为,敦煌的变文,是一大主流。学者把他们自己所认为的变文作品归结收集成集,然后介绍给大家,最早就是《敦煌变文集》,57年出版,这是第一代敦煌变文集,然后它就成了敦煌变文的标准版,后来研究敦煌变文,就以它为标准。但是它出来之后,又有很多人提出各种的不同意见,特别是文字的校对,好几百篇的论文,于是就有了第二代的论文集。后来又有了第三代敦煌变文集,这就是项楚先生的学生编的。这以后看了俄罗斯藏的敦煌卷子,才让项楚先生出了第四代的敦煌变文集,正在编辑中,这是项楚先生承担的敦煌变文全集,国家社科基金的重大项目。

项楚先生说,敦煌变文其实是非常复杂的,非常多样性的,它里面有讲经文、变文、词文、画本、因缘等等五花八门的题材,但是它有一个共同特点,这才是学者把它汇集起来的原因,它的共性就是说唱文学。有的是全部说的,有些是全部唱的,这就是唱文,这就是词文,有的是说一段唱一段,再唱一段,再说一段,这就是讲经文和变文。讲经文是当时寺院里面佛教宣传的一种活动,它有两个人表演,一个人念经,主要的角色是法师,然后对这一段经加以宣讲,他宣讲的方式一段说,一段唱,有说有唱有说有唱,为了抓住听众的信,他会有非常生动的语言,用文化的形式,再加上一些虚构想象,引人入胜,这样他就不仅仅是宗教的宣传了,它就是带有文学创造性的一个作品了。

项楚先生如今已经70多岁了,但提到敦煌,提到他研究的“敦煌俗文化”,却滔滔不绝,他的讲座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完全脱稿,兴之所至,谈古论今,引经据典,风趣幽默,引来现场观众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讲座结束后,四川新闻网记者对项楚先生进行了采访,谈到本次成都市博物馆举办的敦煌丝路大展,项楚先生表示,此前自己对成都博物馆不是很了解,成都博物馆举办的这次展览,其实出乎了自己的意料。项楚先生表示,这次的展览可以说是比较高端,品位很高的一个展览,此前他在接到邀请时,也看到了这22个讲座的目录,其中的樊锦诗等著名学者,大多都是他的老朋友,他们愿意来做讲演,说明他们都认可成都博物馆的这次展览。

项楚先生称,他觉得这次展览提升了成都这个城市的文化品位,而且完美契合了当前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思想,还能提升成都市民的国际视野,让市民对“一带一路”战略有更多的认识。期待以后成都市博物馆能有更多类似的高水平的文化活动,为成都市民带来更好的文化盛宴。

关闭

 
Copyright © 2011 xcb.sc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四川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