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记者 盛梦露 陈少远)距电子科技大学接受10.3亿元校友捐赠不久,12月20日,四川大学两位创办企业的在职教授签约向学校捐赠共计1亿元。大额教育捐赠日益频繁,近年教育领域接受捐赠额度呈上升趋势。但捐赠在中国高校收入占比仍不到1%,一些额度巨大的教育捐赠也多流向国外顶尖高校。随着社会捐赠在办学资源中的比例扩大,中国高校基金会的劝募与管理能力面临考验。
12月21日,四川大学发布消息称,捐赠人游志胜和杨红雨是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教授,同时是四川川大智胜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董事。两位教授分别捐赠5000万元,主要用于三方面:人才引进基金5000万;重点实验室建设基金4000万; 支持“双创”活动基地建设经费1000万。
据了解,这不是游志胜第一次对川大捐赠。2006年8月,游教授捐资在川大设立“川大智胜奖学金”,从2006年到2013年累计捐赠160万元。2013年,游教授又捐资1亿元给川大,用于设立奖学金、校园建设、科研发展。
四川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基金会接受的捐赠以校友捐赠为主,且校友捐赠比率连年攀升,今年已到账的捐赠中,60%多为校友捐赠,而在2010年基金会成立时这一比例约为30%。同时,大额捐赠占比较高,以2015年为例,年度捐赠收入4652万,其中大额捐赠3245万。
大额教育捐赠上升
上述趋势在全国而言也日益显现。中国慈善联合会近期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下称报告)称,与2014年相比,2015年教育领域获得的捐赠跃居第一位,约为347亿元,约占捐赠总额三成。报告称,这主要缘于2015年间,境内高校获得了较多的大笔捐赠。共有12所国内高校接收了单笔超过5000万元的捐赠,其中最大一笔达到7亿元,由泛海集团董事长卢志强通过泛海公益基金会捐给复旦大学。
此外,“2016胡润慈善榜”披露100名中国大陆捐赠额度最高的捐赠者中,46人的主要捐赠方向为教育,成为历年之最。2012年,这一人数为36人。该榜单统计了2015年4月1日至2016年3月31日期间的现金捐赠、和现金相关的捐赠、有法律效力的承诺捐赠以及2016年4月-5月的过亿捐赠。
榜单分析称,教育方面主要捐赠有校园建设、捐资或成立各类助学基金会、教师学生奖金、帮助困难学生、捐资各地慈善会等。额度最高一笔,是由腾讯主要创始人之一陈一丹捐赠的40亿元,包括首期捐资20亿元建造民办高校武汉学院,及宣布捐赠20亿元设立教育奖项“一丹奖”。
榜单称教育捐赠中最多的仍然为母校捐赠,有27笔,且较往年有所增多,其中受捐过亿的大学有:复旦大学受捐8亿元;清华大学受捐3亿元;中国农业大学受捐2亿元;北京大学、中山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深圳大学分别受捐1.2亿元;上海交通大学受捐1.1亿元;杭州师范大学受捐1亿元。
捐赠占高校收入不到1%
但捐赠在中国高校收入占比中仍不到1%,一些额度巨大的教育捐赠也多流向国外顶尖高校。
《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中国高校在2012—2014年获得社会捐赠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仅分别为2012年的0.52%、2013年的0.53%和2014年的0.46%。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老师张端鸿告诉财新记者,“现在,中国公立院校来自公共财政拨款的比重大概在60-70%,这是一个很高的比重。”。相对而言,美国高校的公共财政经费来源占比,则与中国大相径庭,“整体在15-30%”。
国外高校较强的科研能力、较完善的劝募和资金管理也吸引了中国企业家的大笔捐赠。2016年12月,盛大集团创始人陈天桥和雒芊芊向加州理工学院捐赠1.15亿美元(约合7.91亿元)用于大脑研究。据了解,陈天桥最初是受到加州理工学院神经科学教授Andersen和同事帮助瘫痪男子用自己的想法控制机械手臂视频的鼓舞。
此前,几宗流向海外的大额捐赠也引发热议。据中国新闻网报道,2014年,香港富豪陈启宗、陈乐宗兄弟以家族名义向美国哈佛大学捐赠3.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5亿元),成为哈佛校史上金额最大的单笔捐款。同年,房地产大亨潘石屹夫妇与哈佛大学签订1500万美元(约合9300万元)的“SOHO中国助学金”协议,随后又与耶鲁大学签订了金额为1000万美元(约合6112万元)的“SOHO中国助学金”协议。
据美国教育援助委员(Council for Aid to Education)的数据,2013年,美国大学获社会捐赠总金额达338亿美元(约合2348亿元),其中,校友捐赠占26.6%。
高校基金会管理能力待提升
值得反思的是,中国大学的基金会运作还处于起步阶段。
张端鸿认为,获得社会捐赠后,如何管理好相关资金的问题非常重要。但“中国的大学基金会目前主要设置在外联处、校友会等机构之下,从业人员专业性低。”张端鸿指出,对于大学基金的拓展、管理、保值增值等业务,大多数中国大学基金会都缺乏专业性。
上述四川大学教育基金会工作人员称,高校基金会普遍特点是,学校在编老师公益做高校基金会工作,且没有额外收入。2015年该基金会的14名工作人员中有13名为对外联络办公室老师兼职。
张端鸿告诉财新记者,在国际上,大学基金会的运作非常成熟,如美国的大学基金会会从华尔街招聘基金经理,提供富有竞争力的薪酬,以保障大学基金的保值和增值。
四川大学教育基金会历年的年度报告显示,自成立以来,该基金会均无投资收益。负责资金管理的工作人员仅财务科的2名人员。
相对而言,中国的大学基金会还带有较强的“准机关”属性。据张端鸿称,目前各高校经常会直接从校内干部里,选拔基金会的主要管理人员。但随着社会捐赠在办学资源中的比例扩大,社会对大学和大学基金使用管理的问责强度,会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