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宣传部追求网
SITE SEARCH
 
 首页  理论学习  部门动态  媒体川大  文化视点  时事要闻  川大论坛  公告通知  图片川大 
今天是:
媒体川大
媒体川大
 媒体川大 
 

【搜狐网】川大如何办最好的本科教育?谢校长告诉你!

时间:2017年01月12日 11:00   阅读:次   作者:    来源:搜狐网     责编:mzh

1月10日下午,四川大学在望江校区笃行楼报告厅召开2016年本科教学工作会,会议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双创’人才”为主题。会议由校党委书记王建国同志主持。

谢和平校长作了题为“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导 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题报告,围绕“川大要办最好的本科教育,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人才”、“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导,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如何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等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

那么,川大要如何办最好的本科教育呢?我们来看谢校长的讲话内容。

本科教学在我心目中是全校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我的心思花得最多、考虑得也最多。今天,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做一个真诚的交流。

我主要讲3个方面:

第一,川大要办最好的本科教育,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人才;

第二,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导,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第三,如何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川大要办最好的本科教育

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人才

█ 为什么要办最好的本科教育?

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全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今年,我们以120周年校庆为契机,全面开启了省市校共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

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涉及方方面面,核心是要培养一流的人才。尽管现在我们距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很大的差距,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首先要把川大办成一个最好的本科教育的大学,也就是:

●一所提供精英教育的学校;

●一所能提供个性化教育的学校,即每个学生在川大都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教育的学校;

●一所能培养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潜质与能力的学校。

█ 怎么办最好的本科教育?

我们川大要办最好的本科教育,就是办具有川大特色、打上川大烙印的最好本科教育,首先就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不应是专业的工匠,而应是高素养、强创新、多学科知识面、宽视野的“帅才”,真正打上川大的烙印,在谈吐和气质上都应与众不同:

●应多一份人文气质、多一些人文素养、多一份人文情怀;

●应具备三种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协作精神和社会担当能力;

●应充分发挥川大综合型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多学科的知识面。

?川大培养的学生应具有人文素养

建一流大学首先要培养一流的人才,一流人才体现在哪里?不只是要有知识、能力,核心是要有品行和修养,品行和修养比知识、能力更重要,决定着学生未来人生的高度、宽度。所以,我们提出川大的学生:

●既要有知识,更要有文化;

●既要有智慧,更要有责任和胸怀;

●不仅要关注中国,更要关注世界和人类。

我们要培养一流人才,除了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能力以外,更应该加强对学生人文底蕴、人文境界的教育、培养和熏陶。学生的素养高不高,应该是川大的第一质量标准。

?川大培养的学生应具有“三种能力”

现在的大学生往往具备了很好的知识基础,但工作还是完成不好,主要就是由于缺乏三种能力:

●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批判精神、善于想象创新;具有异想天开、敢于探索、敢于质疑的能力;

●创新创业的能力:具有创新创业的知识、能力、品质和本领去创业、去创办高新技术型企业;

●协作精神和社会担当的能力:不仅关心自己、更关心他人,不仅关注自我、更要关注社会,能担当建设中国将来成为世界强国的时代重任。

为了培养学生这“三种能力”,我们构建了“323+X”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实施精英教育、个性化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真正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双创”人才。

?川大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多学科的知识面

川大是一所文理工医门类齐全的综合型大学,多学科综合性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也是我们最大的“与众不同”。所以,我们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人才,就应把多学科综合性优势发挥和体现到人才培养上,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和后发优势。

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业人才、真正成功的创新成果,不但要有创新的思维、能力,更要有多学科的知识面和广阔的学科视野。

诺奖得主丁肇中先生在我校演讲时曾说过:“光有动手能力并不能做创新,关键还要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和思维来支撑。”诺奖得主绍斯塔克教授在学校发展战略国际咨询理事会会议上讲:“基于兴趣的跨学科合作,使得我作为医学院教授,也能够与天文学家一起做实验、指导天文学院的学生,并产生了创新的成果。”

根据《科学时报》统计,100年来的诺奖当中,有41%的奖项属于多学科交叉领域,在近30年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多学科交叉研究获奖比例更是接近70%。最近评选出来的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是多学科交叉的典范,三位科学家正是因为大胆地把数学中的拓扑学概念应用到物理学领域,才最终获得诺奖。可以说,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面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双创”人才的重要途径。

所以,我们提出川大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更看重素养、能力、视野,也就是:学生的素养高不高、能力强不强、视野宽不宽。

川大培养的学生与众不同体现在:

四个具有: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

三种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协作精神和社会担当能力

多学科的知识面和国际竞争力

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导

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 “双创”教育的理解与认识

实际上,抓好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有很多方面。延东副总理在前不久召开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咨询会上明确强调,要抓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

我们认为,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双创教育的实质应是: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能力、智慧和本领;

●让学生都能去谋事业、创事业,读大学不是混文凭,而是要奋斗,去实现基于创新的高层次创业,去成就自己的“双创人生”。

所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作为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提升教育质量的突破口,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 我校双创教育情况

2016年,我们学校获批成为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全国高校仅有4个),同时,我们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制定并实施了“双创”教育改革行动计划18条,我们提出:(1)创新创业知识教育——从课程和教师抓起;(2)创新创业能力教育——从课堂抓起;(3)创新创业品质教育——从素养抓起;(4)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从平台抓起;(5)创新创业条件支撑——从条件保障抓起;(6)创新创业制度保障——从体制机制抓起,系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协作精神和社会担当能力,得到了延东副总理的充分肯定和鞭策鼓励。

同时,我们大力推进“双创”示范基地五大重点平台建设:(1)“双创”教育与实践平台;(2)大学生创新创意实现平台(智造梦工场);(3)变革性技术国际研发转化平台;(4)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平台;(5)“一带一路”创新创业平台。2016年12月11-12日,学校“双创”示范基地顺利通过了国家评估、验收,得到了评估组专家的高度评价。

我们在推进“双创”教育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差距,集中体现在4个方面:

●现有的课堂教学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双创”教育改革;

●现有的一些老师还不能很好地胜任“双创”教育任务;

●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双创”教育要求;

●现有的实验教学平台还不能真正适应“双创”教育标准。

?现有的课堂教学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双创”教育改革

最近,美国排名第8的杜克大学实施了“推倒重建式”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就是对小到一门课,大到整个课程体系、师资配置甚至是宿舍设计,都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引导进行了全面改革,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只是获得知识,更是应用和创造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实际上,我们学校也一直在推进这项改革。但目前,我们有的课堂教学仍然:习惯于照本宣科、灌输式教育;习惯于标准答案的考试、“60分及格”的考核;这样培养的学生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就不强,批判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更不会强。

?现有的一些老师还不能很好地胜任“双创”教育任务

我们的老师虽然学历高、学术水平高,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课堂到课堂,没有创新实践和社会竞争打拼经历。也没有工程项目建设实践环节的经验和体会,并不能完全胜任“双创”指导教师。

我们的老师大都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从备课到设计考题还习惯于传统应试教育的理念,还习惯于直接从题库里抽几道题目就拼凑成一张试卷。如果我们用这样设计出来的试卷来考试,怎么能让学生去独立思考?怎么能促使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有好想法、好创意?

?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双创”教育要求

我们有些专业课程的设置仍然沿用十几年前、甚至是几十年前的标准和定位,仍然按照过去应试教育的标准设计:没能真正体现双创教育的内涵、目标、要求;没有真正融入国际科技发展的前沿、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现有的实验教学平台还不能真正适应“双创”教育标准

目前,我们的实验教学及社会实践等环节基本还是以技能训练为主,缺少对学生创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真正对接“双创”教育;不能真正促进学生异想天开、启迪创新思维、培育“双创”能力。

如何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双创”教育改革应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所以,我们要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体现并落实到课堂教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验教学、实践与能力培育、国际化教育等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实际上,现在,我们办最好的本科教育、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人才,我们深化“双创”教育改革不缺理念,不缺口号,也不缺投入,关键是怎么抓好落实。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抓手、有行动:

(1)抓课堂教学改革;

(2)抓专业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

(3)抓“双创”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4)抓“双创”实践与能力培育平台建设;

(5)抓个性化教育;

(6)抓多学科交叉培养;

(7)抓“双创”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培育;

(8)抓全方位的条件保障;

(9)抓加大投入力度;

(10)抓激励和考核。

█ 抓课堂教学改革

我们要真正推进“双创”教育改革,真正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双创”人才,核心就是要弥补应试教育的不足,要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就是要从45分钟的课堂教学抓起。

具体举措:

●改革的核心是实施小班化、互动式课堂教学改革,让启发式讲授、互动式讨论、非标准答案考试常态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促进师生互动,鼓励教学相长;

●改革的重点是打破“标准答案考试、60分及格”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让“非标准答案考试、取消60分及格”的课堂教学评价改革制度化,从制度设计上真正促使学生自发学习,不得不独立思考,从源头上杜绝逃课、考试舞弊、抄袭等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从应试教育靠记多少、背多少的高分学霸,转变为靠想多少、思考多少、领会多少的高水平学霸。

?实施小班化、互动式课堂教学改革

目标要求:通过每堂课45分钟的教学环节,真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协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去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个学生,启发他们的想象力、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具体举措:全面推进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的课堂教学改革

从2011年开始,把新生按照25人左右规模编班,最少的11人一个班,教学投入要翻一番,目前,已开设小班课9024门次,占比达到了70.5%。

?建立和实施“非标准答案考试、取消60分及格”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具体举措:实施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传统学生课程学业评价。不是简单地去考学生背了多少,记了多少,而是要考学生思考了多少、领会了多少,只要学生有好想法、好创意,我们就鼓励、就给高分,这样来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真学、真想、真领会(目前,我们已开设非标准答案考试课程930门 );实行动态及格线,打破“60分及格”,从每门课开课一直到期末考试结束,整个过程都实行动态考核评价。

目标要求:真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从制度设计上,彻底消除学生逃课、考试抄袭、舞弊等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实施课程学业评价改革,有一个重要前提:老师要有能力设计非标准答案的试卷和题目,而不是直接从题库里抽几道题目就拼凑成一张试卷。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多花很多时间、精力,去精心设计非标准答案的题目,让学生同题给出不同的答案,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就没有机会去抄袭、去舞弊,也就不会出现因抄袭、舞弊而被开除学籍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也就自然而然会认真听讲,也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去认真查资料、去独立思考,也就不可能靠考前临时背一下,都能很容易拿到高分。

█ 抓专业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

?全面梳理和完善全校本科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

我们要按照“双创”教育的标准和要求,全面梳理和完善现有的本科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真正对接和体现“双创”教育的内涵、目标和内容:

●无论拿出哪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方式、内容及评价方法上都充分体现和融入“双创”教育;

●在本科培养方案中适度提高“双创”教育的学分要求;

●全面实施专业优化改革,对全校专业设置进行全面梳理、调整,优化现有专业的定位和内涵,使专业设置更适应未来学科发展前沿、更适应“双创”教育要求。

?着力完善“双创”人才校外兼职导师管理机制

具体举措:破解已有教师大多数并不能胜任“双创”指导教师的瓶颈,完善和扩大由国内外知名企业高管、管理专家、创业家等组成的学生联合培养导师队伍,为学生讲创业案例和体会,为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提供有力保障。

目前,学校已聘任“双创”校外兼职导师1372名(全国高校规模最大),为学生开设创业课程339门次。

?抓“双创”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我们提出“双创”实验教学的改革就是要具有:先进性、专业性、课程性、创意性。我们要打破原有实验教学只注重简单技能训练的局限,把实验教学环节真正对接“双创”教育,将其改造提升到能够促进学生异想天开、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培育学生双创能力的水平。为此,我们要在保证“双创”实验教学平台设备、条件、水平的先进性的基础上,更要有让学生去想象、去创意的空间和环节,由此来推动全校“双创”实验教学环节的系统改革。

目前,学校已投入2.15亿元,全面启动了人文社科综合、现代医学、物理前沿与电气新技术探索3个学生“双创”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

?抓“双创”实践与能力培育平台建设

我们一直在思考,在大学校园里面,如何培育学生的“双创”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校园里随时能把自己的创新创意、奇思妙想变成新产品、变成新技术、变成创新成果?

我们进一步加快推进“i创街”建设,专门把新校区原来租给社会的商业街收回来,打造成“培养学生自我经营、自我管理的一条街”、“培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一条街”(已有80余个学生创业团队入驻、参与学生超过1000人、营业额超过700万元)。

同时,我们正在建设“智造梦工场”等系列“双创”示范基地高端实践平台,与成都市在学校周边将共建2个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楼,努力为学生实现创新创意提供优质的实践平台。

?抓个性化教育

我们的理念:实施个性化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在川大都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教育,也就是在川大学生想学什么就能学到什么。

具体举措:

(1)深入推进实施“万门课程计划”

目标:不是去简单追求课程数量,而是实施个性化教育,也就是在川大,学生想学什么就能有相应的课程体系来支撑。

我校率先在国内大学中建设1万门课程:学术探索型课程5000-6000门左右;创新创业型课程2000门左右,教学生如何当高管、如何去创业;实践应用型课程:1000-2000门左右。目前,已邀请企业高管、杰出校友开设《创业融资研究》《创业众筹》等 “创新创业型、社会实践型”课程2458门。

(2)进一步强化学术社团建设

学术社团建设的理解和认识: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实施个性化教育的载体;个性化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和潜质的重要平台。

进一步完善学术社团激励机制:(1)学院:作为年度优秀教学工作奖参评的指标,鼓励学院支持学生学术社团建设;(2)教师:给指导老师计算工作量,给一定的课时费奖励,鼓励老师花时间来指导学术社团;(3)学生:参加学术社团可申请创新教育学分和选修学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术社团。

我希望川大的学生下课以后:要么在图书馆,要么在操场,要么在社团。

(3)进一步加强特长生培养

对于那些有特长、有潜质、有真才实学的专才、偏才,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一条个性化的选拔通道,真正使每个人的兴趣、特长和潜质都能发挥出来。

具体举措:

从2009年开始,我们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建立了“双特生”选拔培养制度:面向全社会通过自主招生选拔;从在校生中发现和选拔,进入特长生的培养通道。

同时,专门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实行“一对一”的导师制培养,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质(已选拔培养41名“双特生”,已有19名毕业生)。

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双特生”的选拔培养制度,对具有特殊兴趣、特殊专长的学生打破常规进行重点培养、特殊培养,努力为每个学生潜质、特长的发挥和发展创造条件。

?抓多学科交叉培养

目标:让川大的学生不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多学科的知识面和广阔的学科视野,具有更强的“双创”能力和后发优势。

从今年开始,我们将全面实施多学科交叉培养计划:

(1)建设多学科交叉专业,在已建成“数学—经济”“计算机—金融” 等交叉培养专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多学科交叉专业建设力度;

(2)开设多学科交叉渗透课程,在已开设“数学—金融”“数学—管理”等交叉学科复合课程的基础上,全面启动“交叉学科复合课程计划”;

(3)设立跨学科交叉研究课题,全校师生都可以申请立项;

(4)构建跨学院、跨学科交叉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从学籍管理制度上,支持并要求学生都有跨学院学习半年的经历。

?抓“双创”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培育

面向未来,我们川大培养的双创人才应有国际视野,应具有世界前沿科学探索能力,更要有国际竞争力。

(1)进一步提升“国际课程周”的层次和水平

实际上,从2012年开始,我们每年投入2000万元左右专项经费在6—7月举办为期2—3周的国际课程周,已经连续5届邀请了牛津、哈佛、耶鲁等世界一流大学的2000多名学生和570位外籍专家参与,开设了全英文课程754门,每年受益学生超过3万人次。让每个川大学子在川大校园都能直接聆听世界知名学者授课,都能与世界一流大学学生进行“双创”交流互动、共做专题研究。

下一步,我们要逐步将“国际课程周”活动受益面扩大到港澳台高校,让每个川大学生不论出身、贫富都能在川大校园里接受优质的国际化教育,直接聆听世界一流大学的知名学者授课,都能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生进行双创交流互动、共同完成双创专题研究。

(2)筹建一批高端国际创新创业平台

与牛津大学共同筹建“牛津—川大创新联合中心”;与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共同筹建“国际创新合作平台”(UCIP);与剑桥大学合作筹建“喜马拉雅国际研究院”;与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耶达研发中心等共同筹建“四川大学—以色列创新创业园区”……真正打造面向全球优秀青年的“创新创业国际版”。

?抓全方位的条件保障

一所大学所有部门的设置、条件的保障、政策的支持和支撑条件的建设,首先就要为师生服好务,就是要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

(1)进一步提升本科教学条件保障水平

教学楼不只是用来上课的,宿舍不只是用来睡觉的,食堂不只是用来吃饭的。我们要把学校所有教学楼的走廊、通道、大厅等公共场所,都改造成处处都可以交流、处处都可以互动、处处可以推导公式、可以喝茶、喝咖啡的学术殿堂式的环境和条件,处处都能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充分发挥“50亿+”系列双创基金的支撑作用

我们以120周年校庆为契机,全力推动“双创”工作,成立了“全球川大校友创业家联谊会”;设立了“50亿+”系列双创基金。

设立这些基金的宗旨:为川大学子提供强有力的双创服务供给、风险投资供给、企业孵化供给、成果转化交易供给,鼓励和支持川大学子、全球优秀青年到中国、到成都、到川大来创新创业。

(3)健全完善科学合理的激励师生“双创”的制度体系

坚持和完善激励学生创新创业的多元化学籍管理制度,给学生休学创业提供相对宽松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支持(进一步完善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弹性学习制度……);

进一步改革现有教师、学院和学科的考核评价制度,从过去的应试教育评估体系转变为双创教育评估体系;

进一步完善教师挂职和聘任相关行业企业专门人才兼职的相关政策和办法,鼓励和支持老师到世界一流大学、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和国内大型企业进修、挂职。

?抓加大投入力度

要进一步加大本科教学经费的投入,要舍得投入,努力使每个学生在学习全过程中都能接受到最好的教育。2013年投入本科教学总经费6.42亿元,2014年投入7.06亿元,2015年投入9.3亿元,2016年投入11.5亿元。

特别是,2015年投入课堂教学改革的专项经费达到约2亿元,用于小班化互动式教室改造的经费近3000万元。

?抓激励和考核

(1)重奖教学,重奖一线教师

为破解目前高校中不同程度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和倾向;破解长期以来对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表彰多、奖励少的瓶颈和问题。2014年起,我们开展了“卓越教学奖”等系列教育教学奖的评选活动,利用校友及社会捐款设立的教学奖励基金(每年近千万元)重奖:

设立这些奖金的目的:重奖一线潜心教学科研的老师,鼓励每位老师都能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爱心真正放到学生身上、放到人才培养上、放到教学工作上,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今天,我们表彰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学工作者,特别是通过“卓越教学奖”对潜心工作在教学一线并取得了突出成绩的41位老师进行了重奖。

那么“卓越教学奖”奖什么?

重奖品德好、学术好、教学好的老师:重奖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线教学和学术研究的老师;重奖积极开展启发式讲授、批判式讨论、非标准答案考试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老师;重奖在教育教学上有研究、有思想、有自己观点的教育家、思想家;重奖对学生有爱心,课堂内外主动跟学生交流互动的老师;重奖利用科研项目、团队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老师。鼓励每位老师都能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爱心真正放到学生身上、放到人才培养上、放到教学工作上。

今天获奖的老师,是立德树人的典范,是我们学校优秀教师的杰出代表,是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并取得了突出成效的教师代表。希望通过这次重奖,他们能够带动和鼓励更多的老师:能更加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能更加潜心研究教育教学,真正产生在全国有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能更加把自己的人品、智慧和知识与课堂教学、双创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努力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协作精神和社会担当能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双创”人才。

(2)评选表彰“无私奉献标兵”

我们既要去关注、表彰那些作出突出贡献的大学者、大专家,更应该去关注、表彰那些热心公益、默默无闻、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普通教职工。这些教职工虽然很平凡,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奖项成果,但却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为公益事业、校院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作出了积极贡献。

所以,从今年开始,我们专门设立了“无私奉献标兵奖”,就是要表彰那些: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热心公益的教职工;有强烈的事业心、岗位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的教职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不计名利,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教职工。

今年校庆期间,我们首次表彰了10位获得“无私奉献标兵”奖的普通一线教职工,就是要在全校上下:树立一批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标杆榜样:营造一种不计名利、实干厚道的良好风尚。

(3)进一步强化考核

要强化任务目标的考核

我们要以一流大学建设的标准和要求,来考核工作任务、目标的落实:关键就要落实在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上面;核心就应落实在一流人才培养和一流队伍建设上面。

要强化岗位的考核

我们要按照一流业绩、一流服务、一流贡献的标准和要求,根据不同的学科和岗位特点,严格考核每个岗位的职责、任务的落实情况。

我们要通过强化岗位考核:进一步增强每位教职工对本职岗位的责任感和敬畏,引导和督促每位教职工爱岗敬业、全身心投入、尽职尽责;真正实现学校的考核、管理从“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

要强化绩效的考核

年前,我们已经实施了海纳人才计划和配套的绩效工资改革及绩效考核要求,关键在考核:核心就是形成“一流大学、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待遇”的业绩考核与绩效分配紧密挂钩的人才激励机制;目标就是激励每位教职工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我们的教职工只要在教学科研、学科专业建设中出一流成果、做一流贡献、达到一流水平,就要给一流的待遇、提供一流的条件。

最后,借此机会,还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四川大学办最好的本科教育工作中的一些体会:

(1)本科教育应作为大学的第一职责;

(2)川大的每位教职工都应立德树人,把老师作为第一身份,把上好课作为第一要务,把关爱学生作为第一责任;

(3)川大的每个学生都应把优秀作为一种习惯,真正成为一个具有优秀习惯的人,首先从管好自己做起。管好自己,天下无敌!

(4)教育的改革创新一定要以学生为本;

(5)大学不只是提供就业的平台,大学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有思想,大学不能偷懒、只能奋斗,大学不仅要有知识、智慧,更要有理想气质;

(6)川大的本科教育要舍得投入。

老师们、同志们,我们川大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一流的人才。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本科教学,必须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但我们完全可以在人才培养上率先突破,率先办最好的本科教育,其关键点就是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突破口就是要推进双创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双创”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关键就是八个字“重视、创新、投入、实效”,也就是高度重视、不断创新、持续投入、讲求实效。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每个学院、每个部门、每个师生员工都能高度重视,并落实到教学教学的每个环节当中,就一定能把川大的“双一流”建设和“双创”教育改革做得更好,真正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双创”人才!

关闭

 
Copyright © 2011 xcb.sc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四川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