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下午,四川大学望江校区一角,一棵银木、一棵女贞“把守”着生命科学学院大门。位于8楼的一间办公室里,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白洁刚刚拿到一把月季枝条,准备带回家扦插栽培。1986年进入四川大学学习植物学以来,白洁已经跟植物打了30年交道。
近日,白洁编著的《望江芳华——四川大学校园植物图谱》一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共收录四川大学三校区149科750种植物。“希望读者在认识植物的同时,也能领略中国植物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精髓,怡情悦意并修身养性。”
图文并茂专业科普并重
1993年,白洁从四川大学植物学专业硕士毕业后,便在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事植物学教学与科研工作。除了为本科生、硕士生讲授“植物生物学”“花卉学”“插花艺术”“资源植物学”“植物造景及技术”等课程外,她还承担了野外实习带队老师的任务。
植物资源异常丰富的川大校园,成了最为便利的“实习基地”。2011年,白洁为方便教学,对校园植物作了粗略统计,并发表论文《四川大学校园植物现状调查与分析》,记录了461种植物,隶属于122科337属,其中较大的科包括十字花科、蔷薇科、蝶形花科等。
不过,让她感到遗憾的是,这篇论文仅仅粗略列出了部分植物名录,并没有和图片进行直观对应,既不方便学生使用,也不便于普通读者查阅。
随着校园建设和绿化格局持续变化,一次全新的、严谨的普查显得越来越有必要。近年来,国内不少高校出版了各自的校园植物图谱,例如清华大学的《水木湛清华》、北京大学的《燕园草木》、武汉大学的《珞珈山植物原色图谱》等。
公众植物知识稀缺,更坚定了白洁编著川大校园植物图谱的决心。“有时候我走在校园里,会听到有人说樱花好美。我顺着他们的方向一看,哪儿是什么樱花,明明是垂丝海棠。”白洁开玩笑道,“以前不爱管这些闲事,现在年纪慢慢大了,反而觉得有必要说清楚。”
从2014年开始,经过两年多的调查和编写,白洁完成了《望江芳华》一书。“‘望江芳华’并不专指望江校区,而是从望江、华西、江安三校区各取一字。”书中,白洁用1200多幅原创照片展示了149科750种植物,不仅描述了重要的形态特征,还辅以药用价值和文化内涵的简介。
从461种到750种数字背后并不简单
《望江芳华》收录的植物中,包括苔藓植物2科2种、蕨类植物14科18种、裸子植物8科21种、被子植物125科709种,还对容易混淆的62种植物进行了简要比较。书中还精选了颂赞植物的经典诗歌和典故,使读者在识别植物的同时,也能领略中国植物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从《四川大学校园植物现状调查与分析》中的461种植物,到《望江芳华》中的750种植物,看似枯燥的数字增长背后其实并不简单。
白洁在编著《望江芳华》时,首要任务便是在川大各处重新拍摄植物,以便鉴定和图文对应。据她透露,尽管书中每种植物只收录了一两张图片,自己其实通常都会拍摄七八张。“植物照片漂亮不是首选,而是要尽可能反映植物形态特征,并结合关键部位的特写。”所谓“关键部位”,主要是花、果这些繁殖器官,它们的特征一般比较稳定,通常作为植物种类鉴别的关键依据。
江安校区有两三棵疑似山荆子的树木,白洁起初并不敢肯定,一方面因为这种植物在四川少有分布,另一方面当时花期已过,树上只有果实。直到第二年拍到花朵,并请相关专家共同进行鉴定,她才最终下了肯定的结论。
白洁2011年发表的论文中曾经记录了豚草。然而她在此次拍摄中发现,所谓的“豚草”其实是另一种植物,因此对过去的鉴定结果进行了修正。
如何进行物种描述,同样大有讲究。“根、茎、叶、花、果实,按照什么样的顺序,采用什么描述方式,甚至用什么标点符号,其实都有‘八股’一样的规定。”这样做的目的,则是保证科学性和专业性。
多样化植物另一种高校“底蕴”
白洁介绍,四川大学校园植物其实远不止750种。由于疏漏,《望江芳华》未收录华西校区的粉单竹,江安校区的黄竹、平车前等植物。此外,华西药用植物园植物种类虽丰富,但因教学需要草药变更较为频繁,因此书中只收录了常年种植、兼具观赏和药用价值的68种。
一些种类,白洁在川大仅发现“独苗”,如桫椤、假槟榔、加拿利海枣、栀子皮、柞木等,其中部分植物并不适于在成都生存。白洁分析,一是有些植物生长缓慢,园林绿化使用较少,二是有些植物不适应成都气候条件而不能规模化种植。如热带植物假槟榔喜光,喜高温多湿气候,不耐寒,国内多见于华南地区,在校园中的种植地点紧靠教学楼南面的角隅处,建筑围合形成了适宜其生长的“小环境”,因而得以存活并且开花结果。
《望江芳华》并非一味强调专业性,对于书中收录的部分植物,精选了相关的诗歌、典故,或配以药用价值介绍。“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在介绍牡丹的篇章中,白洁就配上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名篇《赏牡丹》,令其更具文化内涵。“高校校园植物,除了杂草等少量品种,多是为绿化、美化和科研等目的人工种植。而短时间内快速绿化,难以呈现出校园丰富的、稳定的植物多样性。”白洁因此认为,高校的历史文化,不仅体现在名家大师、经典建筑等层面,高低错落、种类丰富的植物也是另一种底蕴。
作为一部川大校园植物图谱,《望江芳华》的意义,却不仅仅局限于象牙塔内。白洁说,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角度看,川大校园中那些分布较广、存活较久的植物,显然更加适合本地的气候和环境,它们可以为成都以及川内其他城市的绿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