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宣传部追求网
SITE SEARCH
 
 首页  理论学习  部门动态  媒体川大  文化视点  时事要闻  川大论坛  公告通知  图片川大 
今天是:
媒体川大
媒体川大
 媒体川大 
 

【华西都市报】“CS 的孩子”身在加拿大,乡愁却在华西坝

时间:2016年09月29日 15:33   阅读:次   作者:    来源:华西都市报     责编:mzh

一封来自加拿大的联名感谢信,重新打开华西坝百年往事……

一百多年前,一批加拿大人不远万里来到四川成都,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兴学、行医生涯,他们的学识技能、家族记忆都留在了成都。

在华西坝,这些加拿大人的后代出生并长大。由于幼年时曾就读于成都加拿大学校(即 Canadian School,简称CS学校),因此他们自称为“CS的孩子”。即便后来在多伦多相聚,这些“CS的孩子”唱的都是四川童谣。有的老人逝去后,还拜托家人把骨灰撒在华西钟楼的荷花池……华西坝,有着他们浓浓的乡愁。

8月15日,一封来自加拿大的联名感谢信,远渡重洋,送达成都。这封信,是写给成都市委书记、市长唐良智的。

联名写信人共有9位,从59岁到101岁,他们都是在成都出生并成长的“CS的孩子”及后人。因为听说位于人民南路三段16号14栋和四川大学华西校区校南路7号,这两处老辈们曾经居住过的故居,依然保存至今,并有可能列入政府的保护范围,他们非常感动。而CS学校旧址已在2014年被列为成都市历史建筑,进行修缮保护。

他们在信中写道:“我们爱成都的所有人,想要问候每一个将时间与精力贡献于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人们。”越洋感谢信“我们爱所有成都人!”

“我们是曾经生活在成都,原华西协合大学的加拿大籍教师的后代,是59岁至101岁的老人。我们大多数都出生在华西坝,在父母身边度过了童年。最近我们获悉,祖辈们居住过的原华西协合大学的故居,即人民南路三段16号14栋和四川大学华西校区校南路7号,有望列入成都市政府的保护范围……”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谭楷,向记者展示了这封拜托他转交的感谢信。

信中提到,这两处故居,是大多数联名写信者住过的房子,其中许多人还回访过这两处故居。因这老房子以及背后承载的历史和故事,是所有后人所牵挂的。

“我们寄这封信给您,令人尊敬的市长,谢谢您在努力保护成都的历史建筑。我们希望更多的中国公众了解并记住历史建筑,也是为了记住成都的城市史和大学史。成都市出色的工作,能从城市拆迁中保护下这两栋房子,让我们由衷地赞赏‘成都,我们的家’!”在信的末尾,他们写道:“我们爱成都,爱所有的成都人!”

这封信的联署者,有101岁的伊莎白,她的家族有五代人在中国生活过,其中两代人出生在中国。校南路7号的老房子,就是她的童年住所。还有原华西协合大学建筑系主任,人称“苏木匠”的苏继贤的孙女,她的父亲曾任加拿大驻中国第二任大使,他们一家也住过校南路7号。

而曾居住在人民南路三段16号14栋的云达乐,已经91岁了。他的父亲是原华西协合大学司库(财务主管)云从龙,他帮助过中共地下党工作。在他当时成都的家中,有个15平方米的房间,收藏有上千本当年被查禁的革命书籍和进步报刊。款款中国情“苏木匠”与华西钟楼

“苏木匠”本名苏继贤(Walter Small),1908年他与妻子一起来到四川,1925年至1950年担任华西协合大学建筑总工程师,负责校舍的建筑维修。苏继贤擅长使用中国传统的木质建筑材料,“知道四川人叫他这样的人为‘木匠’,所以他就对同事和工人们说,你们不要叫我总工程师,就叫我‘苏木匠’。”今年60岁的孙女Patricia曾在2012年4月,专程到成都看过这个老房子,回忆了她记忆中的祖父。她说,祖父为人亲切谦和,他常请工人们喝茶,讨论工程进展、技术等问题。在担任总工程师的25年间,学校的许多重要建筑都出自他的手,比如华西钟楼、图书馆、牙医科大楼、化学楼等。“苏木匠”酷爱运动,所以华西坝的体育场修得特别棒。

据称,“苏木匠”之名成为了这个家族的荣耀。苏继贤的四个子女均出生在成都,其中包括Patricia的父亲约翰(John Small)。Patricia回忆:“我的父亲后来成为一名外交官,1972年他开始担任加拿大第二任驻华大使。这个职位的获得与他曾在成都生活,熟悉中国语言、文化有很大关系。”

关闭

 
Copyright © 2011 xcb.sc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四川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