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宣传部追求网
SITE SEARCH
 
 首页  理论学习  部门动态  媒体川大  文化视点  时事要闻  川大论坛  公告通知  图片川大 
今天是:
媒体川大
媒体川大
 媒体川大 
 

【人民网】四川大学凉山支教团90后党员在支教中探寻扶贫路径

时间:2016年07月01日 11:52   阅读:次   作者:    来源:人民网     责编:mzh

人民网成都6月30日电 (朱虹)“微信运动步数一旦位居榜首,那就意味着我要回来了。”从学校到县城,再辗转到西昌,一百多公里的山路时常要花费八九个小时,再换乘一夜的火车到成都,四川大学凉山支教团团长黄倩雯幽默地说:“我在用占领微信运动封面的方式刷着自己的存在感。”

2015年8月30日,黄倩雯和其他同学一起参与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研究生支教团项目。这是一支23名大学生组成的支教队,其中16名是党员。2016年6月20日,圆满完成支教工作后,他们回到学校继续学业。

“支教生活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份独特的经历,还有很多的感动、感恩。”回忆起支教的故事,黄倩雯说,完成上课的教学任务只是一方面,更可贵的是整个团队做的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还在探索扶贫,希望能真正帮助当地老百姓改变自己的生活。

四川大学支教团的服务点主要分布在大凉山地区的昭觉、美姑和甘洛三个县。黄倩雯和支教团的同学到的是昭觉县工农兵小学,这里地处大凉山腹地,交通闭塞,土地贫瘠,海拔在两千米以上。

“即便早已做好心理准备,那里的一切还是深深震撼了我,一餐只有土豆的午饭,化肥袋子改成的书包,零下五度依然只穿着单衣凉鞋的孩子......”黄倩雯说,每每回想起这些场景她都倍感辛酸。

更让黄倩雯无力的是,去年11月彝族新年过后,她所带的班级出现了孩子外出打工而失学的情况,而这些孩子大多是被回家过年的同乡带进城的。

黄倩雯和支教团的同学来到这些娃娃家中,努力说服家长能让孩子继续读书。“支教团通过公益项目一共资助了109个学生,可惜的是有一名小姑娘没有被找到。”每次想起来,黄倩雯都觉得惋惜,“那可是我们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特别的乖。”

“很多从外边打工回来的人,他们穿得比我们好,吃得也比我们好。”课余时间,黄倩雯常常与孩子们谈心,孩子们朴实的话语让她逐渐意识到,失学绝不仅仅是教育观念的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贫困。“教育问题绝不是孤立的。只有让老乡真正在经济上富起来,实现基本的温饱,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失学问题。”黄倩雯把自己的想法与支教团成员分享,引发了共鸣,他们决定做一份详细的调研报告。

支教团成员利用休息时间,深入农户家庭,做了一份详实的考察报告,进而提出在凉山支教地建立创客基地的设想。

“我们希望把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很多想法带到当地的扶贫工作中来。”黄倩雯说,一方面,希望通过义工销售团队,搭建川大创客达人与当地农户的沟通平台,将当地的土豆、黑山猪等特色农产品精细化包装后,进行市场销售。另一方面,依托彝族的优秀民族文化,组织艺术设计专业的川大学子到凉山写生,提取特有的文化符号与民俗元素,发掘出更多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

“最开心的是,我们把方案报送给校团委,获得了学校的充分肯定与大力支持。”黄倩雯说,今年6月17号,四川大学团委老师和学生创业团队代表一起来到甘洛县开展实地考察调研,大学生创客基地与当地政府达成共识,并正式在甘洛县挂牌设立四川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目前,四川大学团委正积极筹划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针对凉山特色产品的创意营销大赛,将邀请当地商户、地方干部和川大教授担任评委,挖掘优秀的策划方案,扶持长期可持续的创业项目,将当地的特色资源与川大的智力资源有机结合,通过支教团这一特殊渠道,搭建起智力扶贫的桥梁。”黄倩雯告诉记者,扶贫计划得以施行,是整个支教团最大的收获,“支教活动会一直坚持下去,新的团队到来时,他们会给这片广袤的土地、朴实的彝族老乡以及那些渴求知识的孩子们带来不一样的帮助。”

6月,支教结束时,黄倩雯特地穿上了绚丽的彝族传统服饰。她说:“成绩属于整个川大支教团,也属于那些一批批一直愿意前往凉山地区支教的同学。”

关闭

 
Copyright © 2011 xcb.sc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四川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