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对世界减贫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长期以来,四川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重要思想,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自觉担当时代重任,将定点扶贫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向最难处攻坚,在最痛处发力,积极参与四川扶贫工作,尤其是大凉山深贫地区的扶贫任务。自2012年开始对口定点扶贫凉山州甘洛县、广安市岳池县以来,学校充分发挥综合大学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探索实践了智力扶贫、教育扶贫、人才扶贫、科技扶贫、医疗扶贫等高校精准扶贫模式,为帮扶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秉承家国情怀 服务国家战略 携手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川大老校训集中反映了川大人为国育人,为民办学的家国情怀。自2012年开始对口定点扶贫工作以来,四川大学本着“政府所急、群众所需、川大所能”的原则,杜绝“碎片化”,逐步形成“集约化”的工作模式,集中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竭力为帮扶县建设一批重点项目,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健全机构,落实责任。将定点扶贫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成立了以书记、校长为组长,多名副校级领导为副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领导班子中有一名校领导分管扶贫工作,下设定点扶贫工作办公室,统筹协调扶贫工作。建立了部门、学院联络员制度和二级单位“一对一”帮扶机制。将定点扶贫工作作为学校各二级单位的重要工作之一,纳入年度领导班子考核和绩效考核之中。加强部署,推动落实。编制了学校《进一步推进定点扶贫工作的实施办法》,制定扶贫工作规划;每年定期召开定点扶贫工作专题会,研究部署和推进扶贫工作,如2017年召开定点扶贫专题会议4次,与帮扶县领导会商扶贫工作7次。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每年都带队到帮扶县调研推进扶贫工作;校处级及以上干部到两县开展扶贫工作达400余人次。设立专项经费,确定帮扶项目。学校每年划拨50万元作为专项工作经费,并整合多方力量筹集扶贫资金,2017年直接投入扶贫资源1000万余元;2018年已明确由学校组织部筹集经费260万元、财务处计划100万元,用于两贫困地区扶贫工作。为增强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学校结合帮扶县实际情况,通过与当地政府的充分沟通,确定两县帮扶项目,2017年确定帮扶项目35项,2018年确定帮扶项目33项。同时,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全面监管,确保用好资金,组织好项目。
不忘初心 勇担使命 多措并举 用情用心用力做好帮扶工作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切断贫困代际传递。长期以来,四川大学充分发挥学校综合优势,师生同心,多措并举,在定点帮扶地区深入开展智力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医疗扶贫,变“输血”为“造血”,为帮扶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发挥智力资源优势,为地方发展出谋划策。组织专家帮助帮扶县编制了4.20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总体规划、“十三五”规划纲要、水利建设、招商引资、电子商务等发展规划;为138个贫困村“量体裁衣”,分别制定了脱贫规划。如为甘洛县撰写的5万多字的《2017年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申报书》,帮助甘洛县成功申报成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此项目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500万元,验收合格后将再获资金500万元。组织师生330余人次赴17个县开展了脱贫成效第三方评估,受到省委组织部、省扶贫移民局的高度评价。
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助力地方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以商学院、艺术学院、华西各附属医院、继续教育学院等为主体,通过赴川大培训、到附属医院进修、远程教育、现场培训指导等方式,为对口帮扶县党政领导干部、基层村(社区)干部、教师队伍、医疗队伍开展各类培训7000余人次,减免培训费用396余万元,有效地提升了帮扶县干部、教师和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积极开展支教活动,提升地方基础教育水平。学校研究生支教团连续19年、先后有204名学生开展为期一年的扶贫支教工作,累计完成738个中小学班级5.6万余人次的教学任务;向社会募集善款近300万元;援建“爱心桥”4座、“爱心村小”2所、“梦想教室”等项目100余项。
发挥干部人才优势,创新构建了“1+N”干部人才扶贫模式。结合学校人才、学科等优势和帮扶县的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突出重点、兼顾全局,在原有选派1名县级领导和1名“第一书记”的基础上,积极选派农业、经济、城市规划、计算机等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优秀干部到基层一线挂职锻炼,形成覆盖县、乡(镇)、村三级的梯队式干部扶贫工作格局,创新构建了1名县级副职+3~4名县局级副职+1名乡镇副职+1~4名驻村干部的“1+N”干部人才精准扶贫新模式,为地方脱贫攻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近年来,共选派了17名干部人才到帮扶县挂职,其中高级职称教师5人、处级干部3人,推动帮扶项目落到实处,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高度好评。如被大家誉为“温情书记”的陈森同志,在挂任县委副书记期间,建立了分级规范化的脱贫攻坚指标体系,建设了7个扶贫开发示范带,有效推动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规范化、上水平,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高度好评,因其表现突出,现已被提拔为学校学生工作部部长,还当选学校党委委员。
发挥川大华西医疗资源优势,提高地方医疗卫生水平。学校华西医院等附属医院承担了21家老少边地区县级医院医疗卫生对口支援任务,包括定点帮扶县甘洛县人民医院;区域协同帮扶527家市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同时,为两个帮扶县医院提供免费医疗及管理培训、捐赠医疗设备、建设村级卫生室、开展医疗救助及送医下乡活动,协助帮扶县相关医院重点专科建设,推进帮扶县的医院与学校各附属医院医联体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为帮扶县县级公立医疗机构以及所有中心卫生院的远程会诊平台提供医疗技术支持,实现专家对疑难病例的远程会诊。近年来,向帮扶县捐赠医疗设备价值300多万元;接受入院进修人员20余人;建设网络医院3个,远程教学培训医务人员1.19万余人次;选派了50余名医疗骨干赴两县开展医疗服务和技术指导;提供远程疑难病例会诊57例;为帮扶村建立标准化卫生室2个。
整合校内外资源,提升地方产业造血功能。通过校友和社会企业家帮助,争取了5100余万元项目资金。借助“以购代捐”平台,推进两县农特产品入驻川大超市、宾馆、食堂。与帮扶县联合举办优势产业、特色商品推介会,促成6家企业与两县签约,签约金额达33亿元。学校华西药学院与岳池医药产业园区签订了“四川大学——岳池县人民政府医药产业产学研合作战略框架协议”,在岳池县医药产业示范园挂牌“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共建合作单位”。
通过不懈努力,学校扶贫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精准帮扶的4个村中,有3个已脱贫“摘帽”,1个计划2018年底实现脱贫目标。学校荣获2017年“四川省扶贫攻坚‘五个一’驻村帮扶先进集体”称号;在国务院扶贫办组织的2017年度中央及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考核中,学校荣获评价“好”,并在教育部直属44个定点扶贫高校7个获得“好”的评价中排名第一。
主动担当 援藏援疆 在中华大地上谱写川大人的大爱精神
近年来,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边稳藏重要战略思想,坚持把援藏援疆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勇担责任使命,全力做好援藏援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数十载援藏路,深情催绽格桑花。四川大学早在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展援藏工作,2000年开始帮扶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02年起对口援助西藏大学医学院,2006年与自治区人民政府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并被国家确定为“十一五”期间对口支援藏大的9所高校之一,2014年与藏大签订《四川大学与西藏大学合作框架协议》,2016年教育部确定川大、北大、武大3所学校对口支援藏大医学院。2018年8月23日,学校党委书记王建国同志率队赴西藏大学考察交流,并与西藏大学签订了《四川大学 西藏大学对口支援合作协议书》,全面开启新一轮对口支援西藏大学工作。这些年,对西藏的援助主要是通过“组团式”对口支援西藏大学以及对西藏医疗卫生事业的援助,取得了积极成效,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肯定。
聚焦人才培养,助力藏大跨越发展。从2006年开始就选派管理干部赴藏大,帮助藏大在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中获得17个A的优秀成绩。近年来先后选派30余人次专业教师赴藏大任教或帮助科研及实验室建设。定向为藏大医学院培养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优秀本科生,接收实习生。扶持藏大医学院于2016年成立口腔医学系,全力支持申办口腔医学专业,填补了藏区口腔医学高等教育的空白。聚焦挂职培训,助力藏大干部人才储备。先后派出3位同志作为援藏干部挂职西藏大学副校长;先后派出3名专家担任藏大医学院副院长;先后选派2名专家教授挂职担任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科带头人。接收了31名藏大医学院教师免费来校进修。聚焦医疗卫生,助力藏大医学建设。帮扶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医院,协助其先后成为藏大医学院实习基地、教学医院和附属医院。推进远程医学教育及会诊工作,1998年就与藏大医学院启动了“远程医学教育项目”;承担藏大医学院病理学、生理学、妇产科、儿科学等课程数千学时教学工作,录制课堂和实验教学光盘600多张。吸收藏大医学院教学医院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网络医院”。聚焦科学研究,助力藏大协同创新。与藏大联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藏学研究所”;牵头组织藏大等单位组建“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战略协同创新中心”。牵头组织藏大等单位共同承担“藏南典型河谷草原生态与生产功能协同提升技术研究与示范”及“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水利水电基础设施发展规划”重大项目。与藏大拟定8个科研协作项目;共同申报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联合申报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项目,获批“高山病实验室”等项目226万美元。完成藏大医学院生物化学、基础医学研究所等实验室的建设或扩建方案;指导藏大医学院启动口腔专业实验室建设。发挥华西医学特色优势,服务健康西藏建设。学校实施了西藏医务人员异地定向培训5年计划,接收委培学员369人;接收西藏地区进修生160余人次;举办“西藏医院管理高级研修班”,培训学员100余名;选派华西口腔专家对西藏口腔医生进行口腔新技术培训。通过“传、帮、带”,为西藏培养好医生、让好医生有好技术、为病人看好病。学校华西医院定点精准帮扶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医院,从诊疗技术到医院管理进行全序列支援,推动西藏成办医院成功创建“国家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华西口腔医院2次派出专家团队到拉萨,协助筹建了西藏自治区口腔医学会;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于2013年共建了西藏地区第一个口腔诊疗中心,2014年升级为“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西藏分院”,通过选派管理和技术骨干、加强技术指导、开展管理能力培训,推动帮扶医院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建立了援藏医疗救助绿色通道,每年接待西藏自治区各级保健对象在华西医院的诊疗3000余人次;外派专家为西藏各级保健对象提供医疗服务400余人次。派出医疗专家骨干300多人次前往拉萨、昌都等地会诊,诊疗患者1万余人次,受到当地干部群众高度评价。
三千里援疆路,大漠戈壁书写援建情。四川大学与新疆的“姻缘”已超过60年,对新疆的支援主要是选派援疆干部。上世纪,由现川大华西医学中心的前身原四川医学院吴和光院长、乐以成教授等组成的专家团奔赴新疆开展巡回医疗。从第5批援疆干部开始,学校选派优秀援疆干部5批共28人,对口支援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医科大学、自治区预防控制中心、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等大学和医院,极大地提升了援助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水平、科研服务能力和医院的医疗技术、管理水平。如对口支援建设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每批次派驻4名医疗、管理骨干常驻克拉玛依两年,支持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学科和医院发展。经过双方共同努力,积极推进成立“援疆骨病基金”,推广新技术;科技援疆开创性建立克拉玛依循证药学学科、平台、梯队,成为全国第三个单位,并以当地疾病负担为基础,推进创新与转化研究;护理学科将华西专利免费推广应用、开展专科护士培训、推广医护一体化快速康复模式;实现心理卫生SCI论文零的突破;援建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实现糖尿病规范化诊治。今年8月27日,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商请参加新疆法院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函》相关要求,学校选派了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讲师陈杰、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袁晓2名教师赴疆开展为期近半年的工作,根据最高院和新疆法院的统一安排,陈杰、袁晓分别在伊犁法院、喀什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工作。
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数十年来,全体川大人始终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怀抱“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发挥学校综合优势,以真抓促落实,以实干求实效,在对口定点扶贫凉山州甘洛县、广安市岳池县,探索出教育扶贫、智力扶贫、医疗扶贫、产业扶贫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高校精准扶贫模式,积极为当地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全力做好援藏援疆工作,在广袤的祖国边疆书写川大人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