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大学华西援鄂青年突击队 通讯员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通讯员 应厚非 记者 华夏 曾江)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共同颁授了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表彰青年中的优秀典型和模范代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援鄂青年突击队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四川大学团委荣获2019年度“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护师佟乐、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医师基鹏、华西第四医院ICU主治医师杨旭堃分别获得第23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援鄂青年突击队是由华西医院援武汉医疗队青年医务骨干主动请战、紧急组建的医疗援助队伍。突击队队员共有116人,其中35岁以下青年113人,共产党员64名、共青团员16名。自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开始,突击队队员陆续抵达武汉市江汉区红十字会医院和武大人民医院,随即全力以赴投入到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救治工作中。
突击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发扬“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的精神,主动承担危险操作,和医疗团队全体成员一起共同开创了“优化医护质量控制管理模式”“建立科内分级诊疗制度”“危重病人MDT多学科救治”“多方配置资源以保障医疗救治”四类成效显著的危重患者救治举措。突击队中涌现出了吴孝文、基鹏、朱仕超等大批优秀人物。救治工作期间,突击队队员们撰写的“战地笔记”,积极正面发声,引起广泛社会反响。

四川大学华西援鄂青年突击队工作现场 通讯员供图
四川大学团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共青团改革,不断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为全面加快推进学校“两个伟大”贡献青春力量。牢记为党育人根本任务,通过“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青马工程”、主题团日、志愿服务活动、网络宣传文化作品等,将思想政治引领贯穿共青团各项工作和建设的全过程各环节,着力提升共青团思政工作的引领力。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抓牢抓实班团组织建设,坚持“一切工作到支部”,构建“整理-定级-考核-评优”的全链条工作体系,实施团支部书记“双述双评”制度,重点推进“推优入党”“学社衔接”等工作,紧抓团学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升共青团基层建设的组织力。坚持促进青年成长成才,打造“第二课堂成绩单”工作体系,开创性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自测模型,依托科技节营造学术科创浓厚氛围,成功申办2021年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化社会实践组织模式,创新“1+N”志愿服务机制,深化研究生支教团工作,打造“一教双创三扶”的教育扶贫模式,着力提升共青团助力青年发展的服务力。围绕疫情防控突出任务,组建青年突击队在抗疫一线冲锋在前,实施班团组织青春云战疫“六个一”计划,开展“信仰的力量”青春战疫系列云团课,动员团员青年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着力提升共青团服务大局的贡献度。近五年来,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五四红旗团委、优秀团干、优秀团员等省级以上奖励435次。
佟乐,男,汉族,1988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护理组长。他是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队员,从事急诊护理工作近10年,多次在紧急医学救援中表现突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作为华西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成员、青年突击队队员,对口支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不畏艰险、冲锋在前,把精湛技术和细致关怀带进隔离病房,参与护理近70名危重患者,主动承担护理工作中最危险的操作,参与心肺复苏、气管插管、“人工肺”上机、有创心排量监测等危重患者特级护理。担任临时党支部宣传委员,完成通讯稿15篇,报道前线医护人员40余人次。
基鹏,女,汉族,1985年出生,中共党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自工作以来,她致力传播“有温度的医疗”。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报名奔赴前线抗疫。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率先在隔离病房实施医疗队第一例中心静脉穿刺、第一例床旁超声检查、第一例经皮气管切开等重症救治技术,协助参与ECMO、CRRT等体外生命支持技术,努力提高重症患者救治率。她与同事一起,将“温度医疗”贯穿治疗始末,先后收治180名重症患者。同时,她积极撰写“战地笔记”,从一线医务人员角度客观还原抗疫现场。目前,该笔记阅读量超过40万人次。
杨旭堃,男,汉族,1984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ICU主治医师。他曾两次参加全国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和突发中毒事件应急处置卫生应急技能竞赛,分获团体二等奖、三等奖。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主动请缨,从医院临床工作一线转战武汉抗疫最前线。经与治疗组专家多次商讨,他研究提出了治疗康复建议方案。针对当时实际,提倡分区救治,合理分配护理力量,集中危重症患者精细化管理,阻止患者病情进展,提高治愈率。在重症患者救治过程中,他将华西技术、华西精神贯穿始终,感染和带动着整个团队攻克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