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宣传部追求网
SITE SEARCH
 
 首页  理论学习  部门动态  媒体川大  文化视点  时事要闻  川大论坛  公告通知  图片川大 
今天是:
理论学习
思想理论教育研究
 领导讲话 
 学习安排 
 形势政策 
 党风廉政 
 社会热点关注 
 思想理论教育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题 
 

浅谈劳动教育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时间:2019年06月28日 14:46   阅读:次   作者:    来源:    责编:胡亚兰

舒小立

  【摘要】劳动教育是人生第一教育,是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历史使命的重要途径,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劳动教育历经了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越发显现出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本文通过对高校劳动教育现状的调研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与对策,旨在通过重视和加强劳动教育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劳动精神劳动价值观


【作者简介】舒小立: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学院团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89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劳动精神、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地位再次被瞩目,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一、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调查

90后、00后成为新时代大学生主体,在经济高速发展年代成长起来的他们,大多数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在家庭教育、初级中级阶段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缺乏劳动教育和锻炼,劳动技能掌握不熟练,劳动精神缺失,个别大学生甚至达到足不出寝的地步,基本劳动技能退化,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全面发展无从谈起。

 

为了全面了解高校大学生受劳动教育的情况,笔者在西南石油大学等川内高校发布了上千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708份,对高校劳动教育、大学生劳动习惯、劳动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了调研。


(一)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习惯调查分析

 

通过对回收问卷的统计分析,在“你认为当代大学生劳动习惯怎么样?”题目中(图1.1),49.2%的受访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劳动习惯一般,10.5%的受访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劳动习惯很差,该调查数据从整体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劳动习惯养成不佳,有很大提升空间。

 

“你参加劳动的频率”题目中(图1.2),55.9%的受访者选择了偶尔参加劳动,52%的受访者选择了几乎不参加劳动,大致比例和劳动习惯调查题目所得数据吻合。一方面印证了调查数据的有效性,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劳动频率低、劳动习惯养成不佳。调查结果与日常观察情况吻合,六成以上在校大学生不具良好的劳动习惯,几乎不参与劳动,养成了懒惰的不良习惯。


(二)新时代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调查分析


从回收问卷中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受访者在“在校期间接受过劳动教育吗?”题目中(图2.1),15.5%的受访者表示从未接受过劳动教育,61.9%的受访者表示偶尔接受劳动教育,由此可见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让人非常忧心,70%以上的学生很少或者从未得到过劳动教育,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反思:人的全面发展中缺失了劳动教育,如何能做到全面发展呢?

 

一段时期以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了培养目标,劳育被遗忘在角落,然而劳动教育中的劳动精神、劳动价值观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载体,大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毕业后才能扎根基层工作岗位,才能有担当奉献精神。

 

在问卷中有一个题目是“你认为大学生有必要接受劳动教育吗?”(图2.2),从问卷统计的数据显示,高达81.9%大学生受访者认为非常有必要进行劳动教育,仅有4%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必要。可见,劳动教育的缺失不是大学生不接受劳动教育,反而大学生群体非常渴望有劳动教育的相关课程或实践。


(三)关于劳动教育的认知误区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认为孩子智力教育才是第一位的,家长几乎包揽了所有的劳动,学生除了学习不需要做别的劳动,甚至有的家长会认为让孩子参加劳动是浪费时间,学习成绩好才是第一位的。殊不知这是本末倒置的一种非良性发展教育方式,导致孩子成人之后缺乏劳动技能和生活经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在学校教育中,曾一度认为劳动教育是可有可无的,现代化程度高度发展的今天,很多人类的劳动已经被机器取代,无需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的培养和教育,尤其是体力劳动被忽视,认为脑力劳动更有价值,对学生的智力教育更为重要。这种认知的误区导致学生的劳动教育缺失,良好的劳动精神没有培养起来,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没有树立起来,导致大学生毕业后不能安心在基层岗位工作,从人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角度来讲,有百害而无一利。

 

 二、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人们的生活水平在这个新时代发生了质的飞跃,然而无论经济如何发展、社会如何变迁,劳动人民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不会变。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品质的青年就像无根的浮萍,在任何工作岗位都干不踏实、干不长久;缺乏“劳动最光荣”的劳动价值观就会斤斤计较、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缺乏担当奉献精神。劳动教育便是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品质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实践载体。


(一)劳动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合


劳动教育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落实在实践中、行动上,劳动精神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这一价值准则就是劳动精神、劳动价值观在职业中的体现。

 

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观念,通过劳动实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通过劳动技能的训练增强劳动本领,在劳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学会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人民,让大学生深刻领悟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应当相互尊重,做诚信、友善的公民,这也是和谐社会的价值准则。

 

(二)劳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钱理群先生就曾批判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虽然钱先生的观点值得商榷,但没有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对基层劳动的忽视、对劳动人民的轻视,让“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高高在上,得意忘形,把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抛到了九霄云外,甚至把劳动人民勤劳朴实、善良勇敢的传统美德丢失得一干二净肯定是错误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又红又专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才培养要以德为先、以德为本,在劳动中锤炼品格、在劳动中磨练意志,劳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加强劳动教育对高校来讲迫在眉睫,对大学生来讲迫切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在大学生群体中倡导“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劳动价值观;倡导比奉献、比勤奋而不是比收入、比轻松;倡导比艰苦、比成绩而不是比奢靡、比安稳;倡导比扎根、比勤俭,而不是比提拔、比排场;倡导在学习中、岗位上讲奉献、讲成效,从而让广大学子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下得了基层、坐得了冷板凳。


(三)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是一代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青年人不应该躺在成果上睡大觉,通过劳动实践和教育培养大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情怀。劳动往往是艰苦的、需要团队协作的,在劳动实践中去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心理学观点认为:人不是怕吃苦,而是怕吃的苦没有价值。在进行劳动教育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大学生心智特征,赋予劳动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怀。

 

在提倡勤俭节约的“光盘行动”中,有过农村劳动经验的学生往往更懂得珍惜粮食,更能理解什么是“粒粒皆辛苦”,由此可以证明,劳动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优良品质最优化的路径。流过的汗、吃过的苦更能铭记于心,动手实践比说教更具持久而深入人心的效果,并且不仅当事人受到了教育,他还能去影响和感染身边的人,让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得到辐射。


    (四)劳动教育有利于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协调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劳动教育有利于德智体美的发展。首先,劳动教育中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劳模精神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对德育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再者,劳动教育中劳动技能的掌握和创新,是需要智力支持的,劳动者在劳动实践中不断发现和改进劳动的方法,智育与劳育相互促进,提高大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另外,劳动实践往往需要体力作为基础,劳动锻炼也是种身体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增强体力和耐力,成长的不仅是身体还有心灵;最后,劳动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拓展大学生的审美视野,以劳动为美、以健康为美,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劳育对德智体美的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实现的可能性。一个没有经过劳育培养的人,是不完善的、不全面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健全”的。劳动既能为自己实现自我服务,更重要是为社会创造价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

 

(五)劳动教育有利于促进创新精神的培养


劳动教育中除了理论基础、劳动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劳动实践,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劳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优化、不断提高的一个过程。如何提高劳动效率、如何有效地保护劳动成果,都是在劳动实践中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不断创造出来的新成果。

 

袁隆平院士扎根在田间地头不断研究如何提高水稻产量,这就是在劳动实践中创新精神的体现。所谓,没有实践就没有创新,实践就是一种劳动,所以可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创新”,劳动是创新的“实验室”,在“互联网+”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和温床。

 

三、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日常管理中强化劳动精神培养

 

劳动教育,尤其是劳动精神的培养应该融入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通过加强寝室内务管理,要求学生从打扫寝室这种最基础的劳动做起,树立起“劳动最光荣”的理念,通过评比和奖励劳动成果,让大学生都乐于投入到劳动中,并享受劳动带来的美好环境。

 

利用植树节、劳动节、学雷锋纪念日等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开展有仪式感的大学生劳动教育,例如在开展劳动活动前举行签名仪式或者宣誓活动,让劳动教育具有仪式感和价值感。劳动教育要和班团建设结合起来,劳动一般都是集体性的,在劳动中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有助于班团建设。

 

当然,劳动教育不应该流于形式,而是采用丰富的手段潜移默化对学生的劳动精神进行塑造,例如利用艺术作品宣讲铁人精神、工匠精神,让学生在艺术中感受“宁愿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劳动精神,用丰富的艺术形式进行劳动教育更能起到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效果。

 

劳动教育要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从寝室到教室到校园公共场所,都能见到劳动的身影、对劳动成果的珍惜以及对劳动者的尊敬,从被动劳动到主动劳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

 

(二)教学计划中纳入劳动实践教育

 

劳动教育不仅是理论教育、思想教育更是实践教育,应该举全校之力全面打造劳动教育的环境,在教学计划中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应当把劳动实践的学习纳入学生考核范畴,通过第二课堂等形式成为必修课,设置一定的学分,每名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接受劳动教育和实践,变自觉性为强制性,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劳动教育被智力教育挤压甚至被忽视的问题。

 

专业教育和劳动教育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的,学生可以通过劳动实践促进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在劳动中寻找“痛点”,用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去改进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能,促进创新创业的成果转化与运用。


(三)就业指导中加强劳动观念培养

就业指导中除了对学生就业技巧的提高,更应该重视劳动价值观的培养,树立“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避免从众心理,仅把眼光局限到一线城市、发达地区,而应该拓宽视野,愿意下基层、乐于下基层,建功立业从基层干起。

 

在进行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养时可以用生动事例去教育和感化学生,例如给学生讲讲习总书记七年知青生活的真实经历,让学生认识到“建功立业到基层,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从内心深处接受劳动教育,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就业价值观,让事业的发展一开始就走上正确的道路。


(四)拓展高校劳动实践常态化平台


当然,劳动精神培养的手段应该丰富多彩起来,利用“互联网+”时代特色,通过各种媒介进行倡导和宣传,利用传统节假日打造特色劳动活动,例如植树节参加植树劳动、学雷锋日参加义务劳动、五一劳动节举行劳动技能大赛等等。当然,劳动实践和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运动式、口号式的过程,而是常态化的一种方式,利用传统节日为的是提高劳动教育的显示度和知晓度,扩大影响力。

 

有条件的高校可以依托校内的金工实习中心,为学生学习和提高劳动技能提供一个常态化教学实践平台。金工实习中心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学劳动、爱劳动、赛劳动的机会,打造劳动技能展示、劳动成果展示精品活动,在全校学生中营造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五)健全大学生劳动教育机制体制


劳动教育要在大学生全面发展中与“德智体美”并驾齐驱,需要高校建立相关体制机制,形成制度化管理,才能为实现劳动教育的长效化提供制度保障。高校相关部门可以出台相关劳动学分管理制度、由专门的老师管理,有科学的劳动教育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等。

 

高校应该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劳动实践、社会实践的场所,建立长期合作的实践基地,进行签约管理,明确各自的义务和责任。高校还应该积极服务社会、辐射社区,为学生建立义务劳动的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公益活动,在义务劳动和公益活动中学生既得到了劳动教育和劳动锻炼,也服务社会实现了双赢。

 

参考文献:

[1]邹树梁:《略论劳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年第5期。

[2]徐长发:《劳动教育是人生第一教育——对习近平总书记“以劳动托起中国梦”重要思想的学习体会》,《中国农村教育》,2015年第10期。

[3]吴梦希:《浅析劳动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与策略研究》,《科技风》,2018年第17期。

[4]胡君进、檀传宝:《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经典文献的研析》,《教育研究》,2018年第5期。

[5]滕青、杨汝奎、方美君:《关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思考》,《教育探索》,2008年第10期。

 

 

关闭

 
Copyright © 2011 xcb.sc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四川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